來疆為什么、在疆干什么、離疆留什么?江蘇援伊·揚州工作組干部一直在思考,反復在追問。
對于這個問題,新源人有太多感慨與欣喜:是家門口拔地而起的工廠,是面貌煥然一新的家鄉(xiāng),是孩子沉甸甸的大學錄取通知書,還有牧場氈房外的光伏板、鋼架橋上的牛羊蹄聲、鴻雁傳書里的揚州剪紙……
民生連著民心。多年來,揚州援疆工作堅持民生為本,把幸福送到了新源群眾的心坎上。
從長江之濱到伊犁河畔,4000多公里山水隔不斷的,是兩地共赴山海的深情。
從人生的第一個紐扣開始
“援疆樓里飛出了金鳳凰!”6月25日傍晚,新源縣第二中學一片歡騰。
又到一年高考成績發(fā)榜時,又是激動人心的歡呼。600分以上高分段人數(shù)再創(chuàng)新高,師生奔走相告,家長喜極而泣。
“我數(shù)學考了125分,沒有王老師‘一對一’的輔導,我可能連本科都考不上?!币幻麑W生動情地說。話語里滿是對來自揚州的援疆老師的感激。
這些年來,揚州選派200余名優(yōu)秀教師赴新源支教,將三成的援疆資金傾注在教育領域。
教育,如同人生的第一個扣子,是為孩子未來打基礎的關鍵一步,更是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
巍巍天山腳下,一座座嶄新校舍拔地而起,第二中學、第三中學、揚新中學、職業(yè)技術學校、心連心幼兒園、文昌中學,揚州援建的6所現(xiàn)代化學校,總建筑面積達17萬平方米,恰似一座座點亮邊疆未來的燈塔。1萬多名新源青少年朗朗讀書聲的背后,是揚州援疆“從娃娃抓起”的執(zhí)著與堅守。
“以前教室擠,老師講課很吃力,孩子們也聽不清,現(xiàn)在一切都好了。”談起去年暑期正式交付的文昌中學,新源縣教育局發(fā)展規(guī)劃中心副主任劉峰滿懷感激,作為揚州援疆重點項目之一,文昌中學設置小學教學班24個、初中教學班30個,新學校一下子為新源增加了2500個學位。
總投資1.15億元的文昌中學,生源輻射整個縣城,不僅有效化解了新源縣城義務教育的“大班額、大校額”壓力,也保障了隨遷子女、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入學需求?!皳P州援建新源縣文昌中學項目打造了教育援疆的典范。”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王勇在視察援疆項目時贊許道。
教育筑基,點亮未來。揚州工作組堅持“硬件筑基、軟件提質”兩手抓,持續(xù)推動揚州新源兩地教育系統(tǒng)開展“揚新杯”教學競賽、“學科網(wǎng)絡結對”、“千校手拉手”等活動,師徒結對600余人次。這些教師帶來“揚州教學范式”,以“組團式”幫扶深入教研一線,優(yōu)化課程設計,共享優(yōu)質資源。
教育和醫(yī)療是最貼近群眾的民生事業(yè)。如今,揚州援建的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設備齊全,遠程會診系統(tǒng)讓新源患者能與揚州專家“面對面”交流。
援疆是短暫的,但患者的需求是長期的,如何為新源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yī)療隊”?援疆期間,揚州援疆醫(yī)療隊領隊任俊常常這樣問自己。這位來自蘇北人民醫(yī)院的博士,掛職新源縣人民醫(yī)院副院長期間,牽頭組織“杏林暖天山、揚新一家親”義診活動,足跡遍布新源縣各鄉(xiāng)鎮(zhèn),帶動當?shù)卦绨┖Y查計劃實施,推動醫(yī)院臨床研究水平提升。
2024年1月,任俊的小女兒被確診為白血病。當年5月,他連夜從新疆趕赴蘇州完成骨髓配型和移植手術,身體恢復后,便再次踏上援疆之路。
“我既然來了,就要把救治病人的事做好,把醫(yī)院的重點科室打造好,把當?shù)氐尼t(yī)生團隊帶出來,讓他們能看病、看好病?!比慰〉墓适拢切聲r代援疆工作者的生動寫照。他不僅用專業(yè)和堅守詮釋了醫(yī)者仁心,為新源留下了先進的醫(yī)療技術和科研成果,打造了“帶不走的醫(yī)院”,更留下了“揚新一家親”的深厚情誼。
從心底最柔弱的故事講起
在新源廣袤的草原上,牧民們循著水草脈絡遷徙,轉場的號角在曠野中回蕩。然而,用電難題卻像一塊沉甸甸的大石頭,“壓”在他們逐水草而居的生活里。
今年6月20日,新源縣則克臺鎮(zhèn)偏遠的夏牧場熱鬧非凡,揚州工作組一次性發(fā)放了414套便攜式太陽能供電設備,相當于給流動的氈房配了一臺移動發(fā)電機?!耙郧靶」β侍柲苤荒苷彰?,現(xiàn)在冰箱、洗衣機都能用上了!”牧民努爾道列提·居瑪汗激動地說。
一幕幕暖心的場景,源于揚州工作組對牧民需求的精準把握。
牧場廣袤,牧民分散,山高路遠,架設供電設施花費高、難度大。去年8月,揚州工作組向偏遠牧區(qū)牧民首批發(fā)放了125套太陽能設備。今年初又與新源縣相關人員深入50個牧業(yè)村逐戶摸底,精準識別400多戶牧民的用電難題,籌集240萬元專項資金購置設備,同時專門為鄉(xiāng)村干部開辦安裝維護培訓班?!跋哪翀鲞@么遠,廠家去不了,把技術教給干部,牧民有難題隨時能找到人?!睋P州工作組的這份承諾,登載于今年6月24日出版的《人民日報》上。
民生援疆,除了統(tǒng)籌推進投入大、規(guī)模大、影響力大的校園、醫(yī)院、工廠等重大標志性工程,同時還有“小而美”“小而暖”的幸福工程。揚州援疆恪守“雙80%”鐵律——資金傾注民生、扎根基層,積極推動對口支援工作“重心下移”,切實幫助群眾解決“急難愁盼”。
“牛羊過河再也不用提心吊膽了,揚州援疆‘亞克西’!”喀拉布拉鎮(zhèn)克孜勒塔勒村牧民卡德爾別克·巴合哈力揮著鞭子,趕著羊群穩(wěn)穩(wěn)踏過新建的鋼架橋。這座橫跨吉爾格郎河的“巴音塔勒阿爾沙勒橋”,曾是182戶牧民轉場的“攔路虎”:年久失修的木板橋下激流洶涌,每年轉場時總有牛羊墜河,損失不小。得知情況后,揚州工作組的康磊、曹昊主動前往探訪,整整跋涉一天才尋到地方。由于地勢險峻,大型施工機械無法進入,材料運輸全靠人力和馬匹馱運,施工團隊歷時一個多月,終于建成一座鋼結構新橋。當?shù)谝恢мD場隊伍平安過河,牧民們給這座橋起了個新名字——“援疆連心橋”。
群眾的微心愿有人聽,牧民的老難題有人幫。塔勒德鎮(zhèn)木斯村村民沙布爾汗·木伊丁走在嶄新的水泥路上,臉上笑開了花。這條僅0.6公里的路,是揚州工作組用“微心愿”機制精準捕捉的民生痛點——它打通了40余戶、120余名農(nóng)牧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更成了大雪封山時的重要“生命通道”,村民稱這條路為“連心路”。
金杯銀杯不如百姓口碑,民生項目最終受益者是人民群眾。揚州援疆推出的“天山紅花艷·群眾微心愿”工程,雖多是投資不大的“小項目”,卻樁樁連著百姓的“心頭事”。這些“小而美”“小而暖”的舉措,像涓涓細流匯成江海,凝聚起共創(chuàng)美好生活的“大心愿”,讓黨的溫暖穩(wěn)穩(wěn)流進邊疆群眾的心坎里。
2024年以來,350萬元援疆資金化作肖爾布拉克鎮(zhèn)的太陽能路燈、別斯托別鄉(xiāng)的平整土路、阿勒瑪勒鎮(zhèn)的便民小橋,如同星星之火,溫暖了2萬余名群眾的心。正如揚州工作組干部所說:“群眾著急的事,再小也是我們必須翻越的山。”
讓“石榴籽”緊緊抱在一起
7月21日晚,揚州站。列車徐徐啟動,艾迪娜的視線又一次被淚水模糊,這位來自新源的學生,與她的“揚州書信朋友”沈希媛在揚相處了三天,此刻愈發(fā)難舍難分。
今夏,44名新源學生參加“蘇韻伊情·揚新同行”小石榴籽夏令營,在揚州的三天研學,大家一起漫步在瘦西湖畔,聽那古韻悠揚的小調;一起穿梭在東關街上,品嘗那香甜軟糯的揚州早茶;一起在圖書館里,分享彼此的故事和夢想。
“看著孩子們依依不舍的樣子,就像一顆顆小石榴籽,緊緊抱在一起,無論相隔多遠,這份情誼都會伴隨他們一生?!毙略纯h第六中學隨行老師季曉旭感嘆。
近年來,揚州工作組選派新源師生參加“祖國情·中華行”活動,相繼去了揚州、深圳、北京等城市,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雙眼領略山河壯麗,用心靈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云中誰寄錦書來?“萬里鴻雁傳真情”活動開展以來,已有3萬多名新源孩子通過書信交友,與揚州小伙伴“手拉手”。從筆墨往來到雙向互動,這份跨越山海的聯(lián)結,讓兩地青少年的心緊緊貼在一起,成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生動縮影。
不止于青少年群體,揚州工作組全力打造“天山紅花艷·文化潤心田”援疆品牌,投入超450萬元實施46個交流交往交融“三交”類項目,累計開展150多批次交流活動,參與人數(shù)達1600余人次,讓交往互動的觸角延伸到更廣闊的群體。
杏花盛開的季節(jié),揚州的古箏與新疆的冬不拉合奏《又見杏花開》,優(yōu)美的旋律在伊犁河谷碰撞激蕩,構成一曲美妙的聽覺盛宴,讓無數(shù)游客直呼“沉醉”。今年春天,揚州市文聯(lián)近20名演藝人員深入新源的學校、社區(qū)、企業(yè)、軍營,開展“蘇韻伊情”惠民演出和培訓教學10余場次,教孩子們寫毛筆字、唱民歌,文化在交流互鑒中綻放出新的光彩。
文化潤疆,如百川歸海。去年以來,揚州73家單位、鎮(zhèn)村與新源縣結對共建,超720萬元“小援疆”對口幫扶資金與近200萬元慈善捐助匯聚成強大合力,6個“石榴籽潤心書屋”在新源鄉(xiāng)村社區(qū)綻放書香。
從鴻雁傳書的紙短情長到研學相聚的親如一家,從舞臺共鳴的文化交響到書屋共饗的墨香綿長,從光伏燈火的氈房相守到鋼架橋上的平安同行,從課堂師徒的薪火相傳到病房醫(yī)患的生命相托……揚州與新源跨越山海的交往,在日復一日的情感交融中,讓兩地人民的家國情懷愈發(fā)深厚,讓各民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民族團結之花在天山腳下常開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