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路千山共遠行,星河兩岸夢初成;愿將華語傳俄域,共繪未來一片明?!钡谄叽螡h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在南京圓滿落幕,俄羅斯?jié)h學家羅子毅的這首詩卻在與會嘉賓心中久久回蕩。7月21日起,國際漢學家與中國作家齊聚南京,在世界版圖上書寫著文明交流互鑒的新詩篇,通過深入研討和實地探訪,讓語言和文化的隔閡在交談中消弭,將南京這座世界文學之都豐富的情感、細節(jié)和歷史回聲,傳遞到更廣闊的舞臺。
以文為媒,世界目光聚焦南京
第七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在南京舉辦期間,世界的目光都聚向這座城市——中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世界文學之都。
來自31個國家的39位漢學家與39位中國作家跨越山海奔赴而來。其中,德國翻譯家郝慕天,翻譯了莫言、劉慈欣等人的作品;匈牙利翻譯家克拉拉翻譯了蘇童、余華等人的作品;意大利翻譯家莫冉翻譯了李洱、李敬澤等人的作品……
在南京,國際漢學家和中國作家留下太多美好的記憶,他們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所感。
位于雞籠山腳下的世界文學客廳,建于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文學館舊址之上。研討會期間,這里舉行了“文學多樣性與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主題沙龍、“圓桌會議:世界視域中的南京文學”以及“青春三行詩國際傳播計劃發(fā)布”等活動。埃及翻譯家米拉連聲稱贊:“這里的文學氛圍太讓我震撼了。”
研討會上,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省作協(xié)主席畢飛宇,更是連用三個“最重要”深情表白南京,稱這座城市是“多么豐富、多么開放、多么柔軟”,引起無數(shù)作家和漢學家的強烈共鳴。
一古一今,一草一木,一景一物,皆有故事。漢學家們紛紛點贊南京的豐富性“有情感、有細節(jié),有歷史回聲”。在德基藝術(shù)博物館,“金陵圖數(shù)字藝術(shù)展”讓人一下子“穿越”回宋代南京城,重現(xiàn)“十里秦淮”的繁華盛景。登上中華門城堡,哥倫比亞翻譯家羅一人再次想起,他十多年前就曾登上南京明城墻,“走在上面,風景太美了?!薄都t樓夢》主題越劇折子戲,在水袖翻飛間,讓漢學家們深深陶醉于中國戲曲與古典文學的交融之美。
以心為鏈,文學共鳴跨越山海
“了解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文學是很重要的方式。”正如中國作協(xié)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胡邦勝所說,在文明的交流互鑒中,文學有獨特優(yōu)勢,在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人群當中,更容易產(chǎn)生共鳴。
研討會上,盡管大家母語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卻圍繞“‘譯’起向未來”主題激蕩出無數(shù)思想火花。他們在研討中直抒胸臆激情碰撞,更在街巷行走中釋放自我,這一切,都基于他們對中國文學的熱愛。
法國漢學家蘇菲曾在中國生活9年之久,她將此次行程稱作“回南京”,并且提前數(shù)日赴會。這里有她念念不忘的菊葉湯包、雞汁回鹵干、桂花糖芋苗,還有她做博士論文時認識的南京作家韓東。曾在云南生活了8年的意大利翻譯家雪蓮,對中國歷史文化同樣有濃厚的興趣。
墨西哥漢學家莉婭娜和中國作家林那北相識于2024年度人民文學獎的頒獎現(xiàn)場。這次在南京重逢,她們再次感謝了一種叫“緣分”的東西。莉婭娜說:“緣分這個詞,真的很難翻譯。英文中有個詞叫命運,可能比較接近,但我覺得緣分又超過了命運一點點,是過去和現(xiàn)在的種種疊加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條件,讓我們能夠結(jié)識并相互信任?!?/p>
一切皆因文學,而翻譯則是他們走向彼此的一座橋梁。
“翻譯意味著跨越語言、書寫系統(tǒng)、文化價值觀與思維方式的差異,去尋找共同點?!边@些來自不同國家的翻譯家說著中文,講述著各自與漢語、與中國文學相遇的故事,從他們情真意切的發(fā)言中,無不流露出文學交流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英國翻譯家韓斌曾獲得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她在英國利茲大學選讀中文專業(yè),從此與中文結(jié)緣。南京作家韓東說:“她不僅是我的譯者,更是我的讀者和知己。”當與西班牙翻譯家夏海明的手第一次握在一起時,南京作家胡弦才知道,眼前這位有點靦腆的翻譯家比他足足小了近20歲,但對方在微信上所表現(xiàn)的對中國的了解程度,完全超越了年齡。
“翻譯工作平時很孤獨,但在這里,我感受到一種真實的陪伴感。”羅馬尼亞翻譯家白羅米說,這一刻,她再次感受到了文學的溫暖。
以譯為翼,南京故事飛向世界
面對面的深度交流,是破解文化隔閡、提升翻譯質(zhì)量的有效途徑,有助于推動不同文明在互鑒中實現(xiàn)更深層面的理解。這也是南京繼2023年第六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之后,再一次舉辦這樣的研討會。
作為魯迅文學獎得主、《揚子江詩刊》主編,胡弦表示,能夠如此大規(guī)模地看到這么多的漢學家在一起交流,是很罕見的現(xiàn)象,“它體現(xiàn)了南京的開放性和面向世界的胸懷,對中國文學發(fā)展的推動力量特別巨大?!?/p>
南京是世界文學之都,擁有豐富的文學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通過文學翻譯這一橋梁,南京的歷史故事、現(xiàn)代城市發(fā)展、人文風情等,都可以成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素材,再經(jīng)過漢學家們的翻譯,傳播到世界各地。
埃及漢學家阿齊茲曾翻譯過部分《紅樓夢》,此次在南京觀看越劇《紅樓夢》讓他感慨良多。“《紅樓夢》是了解中國社會文化、歷史文明的重要窗口,值得被反復閱讀?!彼劦?,應該保護好如此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進一步做好傳播、交流、互鑒工作,而南京作為《紅樓夢》的故鄉(xiāng),正在進行這方面的探索。
捷克漢學家李素在參觀完南京城墻博物館之后表示,她將翻譯與南京歷史有關(guān)的小說。突尼斯翻譯家哈立德告訴記者,他不但將南京作家韓青辰的兒童文學《因為爸爸》譯介到國內(nèi),還組織作家和當?shù)匦∽x者進行線上交流。
南京是中外文學交流的重要樞紐,堅持以文學為紐帶,深化交流互鑒,拓展“國際朋友圈”。未來,經(jīng)由作家與漢學家的共同努力,更多帶有南京印記的文學作品,將在世界文學舞臺熠熠生輝,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與包容,讓不同語言背后的心靈,在文學的滋養(yǎng)中愈發(fā)貼近,共同書寫文明對話新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