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設身處地用心關注群眾生活的安危冷暖
近日,麗水市委書記胡海峰繼深入縉云、青田兩縣后,再赴慶元、云和的屏都街道、隆宮鄉(xiāng)、淤上鄉(xiāng)、石塘鎮(zhèn)等4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暗訪察看“兩不愁三保障”工作落實情況。
清早,兩輛商務車駛出市區(qū),在高速上疾馳。行至半途,前車工作人員接到通知:“慶元下高速”。整個行程中,前車就這樣不時根據(jù)后車要求,從而確定下一步的具體方向。
誰家住房差,就進哪家屋;誰家有困難,就進哪家門。車至慶元淤上鄉(xiāng),路過塘根村時,胡海峰臨時叫停了車輛,決定到路邊農(nóng)戶家里看一看。看著進來的幾個人,在家?guī)O子的陳可美顯得有點茫然,聽到介紹后,老人才反應過來,朝著大家笑了起來。
“家里光景好不好?”“房子是哪年建的?這幾年有沒有修過?”“政府有沒有派人來檢查過房子的安全?”胡海峰關切地向老人詢問著。坐落在路邊的泥土房,墻體已經(jīng)開裂,只有屋頂經(jīng)過簡單修葺,地面有些地方已長出青苔。胡海峰屋內(nèi)屋外詳細察看房屋安全,特別是墻體、支柱、屋梁的破損情況,并與隨行的住建局干部現(xiàn)場探討房屋的結構安全情況。胡海峰強調,解決“兩不愁三保障”中的群眾住房安全問題,首先要做到及時發(fā)現(xiàn)隱患。鎮(zhèn)村干部要進一步嚴實工作作風,增強主動性,變坐等群眾上門報告為主動加強動態(tài)排查。入戶檢查既要做到“早之又早”,立足早發(fā)現(xiàn)、早修繕、早解危,決不讓小隱患拖成大問題;更要做到“細之又細”,不落一戶一間,讓群眾都能住有安居。
直奔基層,少了一些冰冷的數(shù)字匯報,但多的是有血有肉的民生實情。在隆宮鄉(xiāng)隆宮村,低收入農(nóng)戶吳顯榮因身體情況難以正常工作,妻子為方便照顧他就在村里打零工,除低保補助外其他收入很少;在屏都街道菊水村,低保對象趙青左、趙青右兩兄弟無勞動能力,仍然租住在C級危房中;在淤上鄉(xiāng)長礱村,周昌金、吳躍文等雖然納入低保,但支出負擔較重,生活仍然比較困難……在走訪中,有村干部和村民反映,個別困難群眾因存在享受低保丟面子的思想,不愿意申報;一些村干部為了避嫌,刻意不為貧困親戚申報低保;個別困難戶,因基層干部掌握情況不到位,未能及時申報納入保障;有些困難家庭實際收入盡管比低保戶稍高一些,但因病支出大,實際生活比低保戶還要困難。
針對這些問題,胡海峰指出,正是因為現(xiàn)實情況千差萬別,因此更加需要我們的基層干部發(fā)揮“首站負責制”的作用和基層治理的優(yōu)勢,帶著責任、帶著感情把群眾安危冷暖始終放在心上,對沒有納入保障范圍的困難群眾,要深入細致開展排摸,做到“應報盡報”;對應該納入保障范圍的困難群眾,也不能只是“應保盡保”,要想方設法幫助他們解決更多實際困難,盡最大努力為他們“脫貧脫低”創(chuàng)造可能。
已到了晚飯時間,胡海峰一行在快餐店簡單用了便餐,又馬不停蹄趕往云和縣石塘鎮(zhèn)張川村、金山下村,繼續(xù)走訪困難農(nóng)戶家庭。每到一戶,胡海峰都向他們仔細了解全家收支情況,并里里外外認真查看住房實際狀況。結束兩個村的夜訪后,時針已經(jīng)指到八點三十分。
胡海峰又隨機選擇了葉高坪村。
在已深的夜色中,沿著彎曲的盤山路,導航顯示不到十公里的路程,車子足足開了半個多小時。在這個偏遠的高山村,近半數(shù)村民外出務工和經(jīng)商,剩下的村民中有10戶是低保低邊戶。
看到有干部夜里到訪,村黨支部書記藍加龍倍感意外。得知來意后,藍加龍把胡海峰帶到了村里低保戶藍細岳的家。
“房子鑒定過嗎?”“我家的泥土房建起來很多年了,前面鄉(xiāng)里來人說是C級危房。”
“修房子大概要花多少錢?” “一棟房子修修好,差不多要2萬多,除了上面的7500元,還要再想辦法搞錢。”藍加龍在一旁插話說:“7500元有時也只能是翻新一下屋頂,解決個不漏雨的問題,至于其他的就顧不上了。”
針對困難群眾加固修繕危房資金有缺口,難以從根本上解決住房主體結構安全的問題,胡海峰表示要把這個問題帶回去,認真研究加以解決。他說:“要真正把用于危舊房改造的資金用在刀刃上,解決關鍵性問題,而決不能做成‘樣子工程’。”
以民為本,用心用情關注群眾生活的疾苦,在小山村溫暖的夜風里,美好生活的希望正在茁壯成長……(記者 趙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