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5月10日訊 清晨5時,天剛蒙蒙亮,蘭速文背起郵包整裝待發(fā)。十幾斤重的郵包里,除了信件和報紙,還有他中午的干糧。
和往常一樣,蘭速文在前一天夜里就已把信件按村歸類,寫好收件人的名字。8時30分,記者來到文成縣黃坦鎮(zhèn)占里村,和正在送信的蘭速文會合。
只見蘭速文把200元的匯款單遞到村民鐘春花手里。鐘春花一邊簽字一邊告訴記者:“30多年了,他一直走路為我們送信,太辛苦了。”在她的記憶里,蘭速文總是用手托著身后的郵包,穿著那件被汗水浸透的綠色工作服。坐在門口的幾位老人感嘆:“我們再也找不出第二個像速文這么好的郵遞員了!”
受到當郵遞員的父親的影響,蘭速文16歲時便背起了沉重的郵包,踏上山間的投遞路。當時的文成縣黃坦鎮(zhèn)村戶散落、山峰連綿,郵政服務條件異常艱苦,而蘭速文所投遞的郵路更是坎坷崎嶇。他負責的兩條郵路一條是富岙方向,另一條是支垟方向,兩條郵路輪流步行,一天一條,途經36個行政村,加起來兩天往返62公里。

文成縣黃坦支局鄉(xiāng)村郵遞員蘭速文(中)。
34年里,風雨無阻。
記者跟著蘭速文一起走上富岙方向的郵路。山道里人跡罕至,只聽到呼呼的風聲和啾啾的鳥鳴聲,這是郵遞員日復一日寂寞而執(zhí)著的長征。蘭速文笑著說:“累了我就坐在石頭上歇歇,看看報紙。最怕路上的野狗,被咬過至少四五次吧。”由于山路不好走,崴腳、淤青,在蘭速文看來都習以為常,并不覺得苦。他說起曾經給村民送大學錄取通知書,看到他們開心的樣子,就跟自己收到錄取通知書一樣。“現在村民開始網購了,他們收到快件時高興,我也就開心了。”
9時30分,來到南山坑村,山里下起小雨,山路坡度很大,歪歪斜斜的石頭和泥水混在一起,記者小心翼翼地跟在蘭速文后面。遇到“原址查無此人”的疑難信件時,蘭速文從不“甘心”按規(guī)定一退了之,而是利用休息時間到當地鄉(xiāng)政府和派出所,認真核對準確的地址和門牌,多方詢問查找直到再次妥投為止。除了背郵包,蘭速文有時還挑著約40斤重的擔子,一頭放著信件報紙,一頭放著幫農戶買的種子、飼料等。
近11時,到了最后一站培頭村。村民鐘維好拿出一個印章,蓋到了蘭速文的“簽到簿”上。文成郵政局為了確保投遞質量,對文成各地的郵遞員進行考勤,在郵遞員路經的村子里找一戶人家,安放一個類似簽到的印章。鐘維好心疼蘭速文,曾經想把印章給蘭速文讓他自己拿著,蘭速文不加思考地謝絕了。
雨后的山村,樹梢輕撫微風,柳煙成陣。蘭速文顧不上欣賞,吃完午飯,又匆匆踏上返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