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湖位于寧波老城西南,古稱西湖,占地約0.2平方公里,在地圖上看像是城市的一個腎臟。從整個寧波地形結構來看,其大小更是不起眼,卻是點睛之筆,是寧波文化氣質的承載地。
最初的月湖是一個自然形成的潟湖,與三江口的形成年代大致相同,大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當時的寧波平原沼澤遍布,城市分布在江北城山渡、奉化白杜、鄞州五鄉(xiāng)的沿山地帶。隨著江南經(jīng)濟的開發(fā),經(jīng)濟中心南移,三江口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與中國大運河的終點的對接處,對于中國新的發(fā)展格局意義逐漸顯現(xiàn),最終在三江口設立明州州治。月湖也走向了歷史的前臺。
清景融結 必溯其源
月湖的開發(fā)首先在水利文化上。因為州治在三江口,商貿(mào)繁榮,人口集居,需要一個有活水來源的城市蓄水庫,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飲用之需。這就是唐太和七年(833年)鄮縣縣令王元暐主導的它山堰—南塘河水利工程的來由。寧波瀕江帶海,湖水蓄淺,容易流泄,所以在王元暐之前,已經(jīng)有官府主導的月湖修治工程。如宋代學士舒亶在《西湖引水記》中說:“縣南二里,有小湖,唐貞觀中,令王君照修也。”這個“小湖”,就是唐代鄮縣縣治南面二里的月湖;現(xiàn)在子城的位置,在州治遷來之前屬于鄮縣縣治。鄮縣令王君照的這次疏浚大約在唐太宗貞觀十年(636年)。王元暐的工程所利用的樟溪,是城市東面四明山最幽深綿長的澗谷,集雨面積有350多平方公里。源源不斷的清泉不僅能夠滿足當時城市的生活、飲用之需,也有利于鄞西平原的農(nóng)業(yè)灌溉與區(qū)域的通航水運。這是一項為寧波城市發(fā)展提供保障的重要工程,如今在寧波市區(qū)還流傳著“堰成成甬”的說法。
唐末,刺史黃晟發(fā)動百姓建筑羅城。五代時,吳越王錢镠次子錢弘億任明州郡守,吳越臣服于宋室后,錢弘億被封為奉國軍節(jié)度使,仍然駐守明州。他在明州十余年間,曾對月湖做過較大規(guī)模的疏浚,確定了月湖的基本形貌。宋代元豐年間(1078年-1085年),明州知州曾鞏又大力浚修,引它山堰水入月湖?!秾殤c四明志》記述“日月二湖皆源于四明山,一自它山堰經(jīng)仲夏堰入南門,一自大雷經(jīng)廣德湖入西門,潴為二湖”?!颁蟆?,指水積聚的地方。南宋寶祐四年(1256年),制置使吳潛主政寧波,修浚城中水利,完善了以月湖為核心的城市水網(wǎng)系統(tǒng),寧波城內(nèi)“家映修渠,人酌清泚”,家家戶戶能便捷地從水網(wǎng)中汲取生活用水。通過長期觀察,根據(jù)連通器原理,吳潛確定了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然后在月湖平橋之下,建“水則亭”,亭中立碑石,刻“平”字于石上;并頒布政令,規(guī)定城外所有碶閘均視“平”字的出沒,為啟閉潴泄的標準。月湖由此成為鄞西平原水利系統(tǒng)的眼睛,與鄞江它山堰首尾呼應。
洗滌山川 談笑政成
對月湖來說,水利文化是對“生存文化”的開掘,是人們?yōu)榱烁玫厣媾c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與利用大自然。而在這基礎上,人們開始美化湖泊,并注入更為深厚意義的城市精神文化,這可以稱為“意趣文化”的開掘。宋代是文官政治,文人社會地位高,他們把自己的雅趣與志向投射到園林建設上來,自然引領著時代園林美學,促成了文人園林的興起,這也是宋代園林藝術成熟的體現(xiàn)。而隨著宋代經(jīng)濟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建筑技術水平提高,出現(xiàn)了李明仲《營造法式》和喻皓《木經(jīng)》等建筑工程理論著作。尤其是園林的建筑、觀賞花卉和樹木的栽培技術、疊石技藝的水平等大為提高,為園林的廣泛興造提供了技術的保證。寧波月湖園林文化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得到發(fā)展的。一大批有作為的文人士大夫主政寧波,前后相接建設月湖,使月湖逐漸勾勒出“山水畫”的文化意境來。
宋真宗大中祥符中(約1012年),明州通判章郇在月湖北面建立了紅蓮閣,大概是今銀臺第的位置。宋真宗天禧年間,李夷庚以吏部員外郎、直史館,出知明州,他在月湖東岸,堆土成嶺,作為府署的前案山,當時稱為“鎮(zhèn)明嶺”。天禧五年(1021年),僧人蘊臻在柳汀的東面與西面各建了一橋,名為東憧憧橋、西憧憧橋;“憧憧”的意思是頻繁往來,這兩字出自《周易·咸》“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句。北宋嘉祐年間(1056年—1063年),郡守錢公輔模仿杭州治理西湖的辦法展開整治,西湖北端圓轉成彎月的形狀,故稱“偃月堤”——這可能是月湖的得名來由。月湖從早期“西湖”的地理命名,走向了文化創(chuàng)造的命名。錢公輔還在湖心島建造了“眾樂亭”,“眾樂亭”雖小,但意義重大,包含著古代士大夫的公共治理精神,也彰顯了宋朝廷“與民同樂”的治國理念。
眾樂亭建成后,成為當時文人雅士會聚之所。錢公輔離開明州后,想起往事,寫了二首《眾樂亭》詩歌,以此請求朋友們來和詩。王安石在鄞縣做過官,自然非常高興酬詩,他在《明州錢君倚眾樂亭》中盛贊錢公輔治理明州、修治月湖的瀟灑儀態(tài),“艤船談笑政即成,洗滌山川作嘉趣”;并夸贊月湖之美,“春風滿城金版舫,來看置酒新亭上”“安期羨門相與游,方丈蓬萊不更求”。詩題中的“君倚”是錢公輔的字。司馬光作了《寄題錢君倚明州重修眾樂亭》,“橫橋通廢島,華宇出荒榛。風月逢知己,湖山得主人。使君如獨樂,眾庶必深顰。何以知家給,笙歌滿水濱?!彼抉R光在退守洛陽時,還依錢公輔修眾樂亭之意,建園題為“獨樂亭”。還有邵亢、王益柔、張伯玉等眾多文人士大夫相和。
在天一閣明州碑林中有一方宋碑,即刻于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的《眾樂亭詩刻》,存有錢公輔、王安石、司馬光等15人的20首詩。小小亭子引發(fā)的風雅故事,帶出了一個圣賢氣象奪目的北宋士大夫群,使月湖的審美意蘊得到極大豐富。
誰移洞天 跨湖為藪
宋元祐年間(1086年-1094年),劉淑以戶部郎中的身份擔任明州知州;紹圣年間(1094年-1098年),劉珵也以戶部郎中的身份擔任明州知州。他們禁止百姓在湖上種植菱芡,并先后疏浚月湖,“以積土廣為洲,遍植松柳”,化出十洲,月湖由此成為一座大型的公共園林,景觀建設臻于完美。十洲隨景命名,湖西從北至南為芙蓉洲、雪汀、煙嶼,湖中從北至南為芳草洲、柳汀、花嶼、竹洲,湖東從北至南分別為菊花洲、月島、竹嶼?;◣Z壽圣院中,建有“十洲閣”,可以環(huán)觀湖景。王亙題詩:“山川如幻閣長秋,一島飛來伴九洲?!眽凼ピ壕褪菍幉ɡ习傩帐熘摹昂乃隆?,這個寺廟現(xiàn)存遺跡,稱“月湖庵”。只是現(xiàn)在的月湖面積要稍小于唐宋,湖西、湖東的水洲已經(jīng)融入城市之中,很難辨認當時作為島嶼的形態(tài)了。
月湖園林的美在于清新雅致,簡遠疏朗,表現(xiàn)宋代士大夫所崇尚的禪悅之風,“清靜寂定”“自然風流”,自然流露文化素養(yǎng)。園內(nèi)景物數(shù)量并不多,多栽竹、松、柳等具有象征意味的植物,寄托清華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態(tài)的審美人格;其中,雪、蘭、竹、菊又呈現(xiàn)春夏秋冬四季輪轉。建筑物多用廬、亭、堂,力求園林與月湖自然環(huán)境的契合,能夠“不下堂筵,坐窮泉壑”。各園均能著眼于全局進行構置,極具整體性,是以自然水體為主體的寫意園林、天人合一的藝術綜合體,效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極富詩情畫意。
知州劉淑、劉珵疏浚月湖后,也有詩歌唱和。先是劉珵與舒亶的唱和。劉珵先作《詠西湖十洲》,舒亶則有《附和韻詩》,每洲各一首。舒亶是慈溪大隱(今屬余姚)人,青年時期曾來月湖,到樓郁處求學。治平二年(1065年),舒亶考取狀元,任職至御史中丞等,曾參與王安石變法。因為喜愛月湖,元豐六年(1083年)被罷官后,舒亶居住在月湖之畔,在煙嶼之上建有“嬾堂”,“嬾堂”也是他的號。舒亶的政事在歷史上褒貶不一,但他對寧波大地的深情吟詠,卻是引人注目的存在。許多學者稱贊明州從唐代虞世南以后,歷經(jīng)幾百年,直至舒亶詩歌的出現(xiàn),明州的詩歌才又復興。后來陳瓘、王亙也各有《附和韻詩》十首。陳瓘,福建沙縣人,元祐五年(1090年),任明州通判,為官廉潔公正,詩文聞名遐邇;在明州通判任上,還將自己的收入部分充公。當時月湖周邊已經(jīng)有許多士大夫的宅院,除舒亶的嬾堂外,還有王致弟子、光祿大夫周鍔的四休堂,樓郁孫子樓異的錦熙堂,湖西觀音橋有豐稷的豐尚書宅等。崇寧五年(1106年)陳瓘被貶謫后,也居住在月湖西岸,時稱“南藍”,在這里寫下了著名的評判王安石變法的《四明尊堯集》。北宋末年,樓異還在菊花洲建立了高麗使行館,作為國家級迎賓館接待高麗使節(jié)。
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郡守莫將訪得賀知章的讀書舊地,在月湖柳汀與眾樂亭相對之處,建立逸老堂,逸老堂也就是今天賀秘監(jiān)祠的前身。南宋淳熙年間,皇子魏王趙愷任郡守時,在逸老堂旁邊,建有涵虛館,作為官辦迎賓館驛,招待賓客。
在兩宋之際,寧波遷入大量北方移民,新家族如高氏、趙氏、鄭氏、姜氏、王氏、薛氏、戴氏等因科舉崛起。就鄞縣而言,歷代文武進士及第者1205人,而宋代占到730人,大部分集中在南宋。就進士數(shù)量而言,宋代尤其是南宋為鄞縣最輝煌的時代,是意氣風發(fā)的激情的時代。一般認為宋代寧波的四大家族為樓、史、豐、鄭,但也有人認為汪氏也須列入其中。在高、孝、光、寧四朝,汪氏在地域上的實際影響力甚至要超過四大家族。汪氏最早為新安人,大約在宋初遷鄞,至汪洙時在西山筑室講學;汪洙是《神童詩》的作者,詩中“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正是宋代寧波崇尚文教風尚的寫照,而“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則表達了那個時代的寧波城市文化自信。汪洙兩個兒子思溫與思齊均為進士。汪思溫建友恭堂于月湖西南的五家墩,宅前舊有符桂坊。孫子汪大猷是著名的詩人,與史浩同是紹興十四年(1144年)進士。
南宋史氏家族人才代出,大量子弟通過科舉和恩蔭等途徑,進入政壇,四明百姓以“一門三宰相,四世兩封王,五尚書,七十二進士”來稱贊這個家族仕宦的盛況。全盛時期,主要居住于月湖區(qū)域,全祖望說史氏“十據(jù)其九”。史浩的四個兒子,長子彌大居于東,稱鴻禧府;次子彌正居于南,后遷月湖西,稱月湖府;三子彌遠居于西,稱衛(wèi)王府,宋代稱觀文府;幼子彌堅居于北,名后府。與竹洲一水相隔的竹嶼和月島,則是史氏菜園果圃。月湖史氏相連的宅第成為寧波高官顯宦集團形成的具體寫照。而在南宋之前,寧波地區(qū)出仕朝廷高官的數(shù)量極為有限,更不用說登宰相之位??梢哉f,史氏集居月湖,極大提升了地域的政治與文化自信。
史氏家族在月湖追求寫意的居住空間,著意于創(chuàng)造可與內(nèi)心溝通的環(huán)境與生活方式。史浩親自參與家居園林的設計與建造,改松島為竹洲,建“真隱館”,并邀請沈煥、楊簡、袁燮等學者前來講學。史浩又將四明山名勝盡縮園中,籌建“四明洞天”,宋孝宗下詔臨安府撥銀萬兩以助。建成之后,宋光宗賜“四明洞天”額。著名詩人陸游來訪,寫下《游四明洞天詩》。史浩有詩唱和,《次韻務觀游四明洞天》云:“奎畫百函龍作衛(wèi),云岑四面石為窗。水邊自喜陪振鷺,籬外從渠有吠厖?!痹娭辛髀冻鍪泛茖μ飯@的喜愛之情。呂祖儉應史浩之請,在竹洲設館教學,呂祖儉有《題史子仁碧沚》:“相家小有四明山,更葺桃源渺莽間。四面樓臺相映發(fā),一川煙水自彎環(huán)。中州累石勢嵯峩,城外遙峰聳翠螺。舊說夕陽無限好,此中更得夕陽多?!蔽覀儚拇嗽娍梢韵胍?,月湖已經(jīng)打破中軸對稱的宋代造園藝術,樓、臺、亭、閣、廊、榭等創(chuàng)造出的自然環(huán)境協(xié)調(diào)共生,成為天人合一的藝術綜合體。
戶挹清風 家臨平楚
月湖如月,東面水道相接,過去還有其狀如日的日湖。明清時期,在鄉(xiāng)紳與政府的共同推動下,月湖新增不少景觀。
明天順年間(1457年—1464年),知府張瓚為陸瑜建尚書牌坊于憧憧橋西,因此西憧憧橋又稱尚書橋。萬歷十四年(1586年),全天敘筑桃花堤于月湖之南,從水仙宮前(今共青路南端)至長春門(今鎮(zhèn)明路南端與長春路交會處),從而完成了月湖“七橋三堤”的風景。明大理寺卿陸世科在柳汀建關帝廟,俗稱湖西陸殿廟;崇禎三年(1630年),陸世科在柳汀東側所建之橋,稱陸殿橋。月湖北端范宅為范仲淹第十七代后嗣范億的住宅,建于明萬歷、天啟年間;銀第臺為山東按察使、通政副使童槐的住宅,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菊花洲大方岳第為明代貴州布政使張淵住宅,建于明隆慶三年(1569年)。煙嶼的煙嶼樓為清末藏書家徐時棟的藏書樓,建于道光年間。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柳汀島上重修居士林。月湖南面,鎮(zhèn)明路紫金巷有林宅,為清同治年間舉人林鐘嶠、林鐘華兄弟所建,以雕刻藝術見稱。
但月湖清景可能在清初就開始瓦解,經(jīng)營月湖的民間力量世家大族逐漸消失,導致湖泊日益淤塞,湖床變淺,面積大為縮小。至清光緒時,十洲中東西兩岸六洲,已失去昔日面貌。除清末民國營建的銀臺第、秦氏支祠、盛世花廳等,以及西式洋房蔣宅、盧宅、翁宅外,故家宅第傾圮破敗,月湖景色日趨黯淡。
1999年,月湖以現(xiàn)代公園模式得到整治,月湖舊貌換新顏,但它依然是寧波文化遺產(chǎn)最為密集的區(qū)域之一。(黃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