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地地道道的農(nóng)民,只有小學文化,卻癡迷寫作54年;年輕時寫社會新聞,年邁時寫地域文化,他叫錢仁根,1945年出生于鄞州區(qū)塘溪鎮(zhèn)東山村。
15歲那年,錢仁根加入了大隊報道組,每到“雙搶”農(nóng)忙時,就在家里的煤油燈下開始寫生產(chǎn)報道和舍己為人、助人為樂的好人好事。
寫的報道源源不斷地投往省市大報,但近百篇稿子“石沉大海”。直到19歲那年,錢仁根收到了一個印有“浙江日報”落款的牛皮信封。“里面有一張登了我文章的剪報,后來我又收到了4元稿費。”錢仁根回憶道,全村人都知道了這件事。一個默默無聞的農(nóng)民突然變成了當?shù)氐?ldquo;文化人”。而4元稿費,對當時在生產(chǎn)隊干一天只有0.9元收入的錢仁根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數(shù)目。從此,他與新聞媒體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常常寫稿、投稿。
在錢仁根家中,至今還保存著幾件“寶貝”———幾張泛黃的“用稿通知書”、2張《浙江日報》編輯部和宣傳組手寫的意見回復、一本舊版的《鄞縣交通志》,這些都是他寫稿所得。“除了稿費,鄞縣人民廣播電臺還給我寄了15張‘郵資已付’的信封,我成了電臺的通訊員。”錢仁根說。
近幾年,錢仁根寫的《游客青睞東山村》、《古道探幽張家?guī)X》、《太平滄桑話太平》等文章,被掛在了塘溪鎮(zhèn)政府網(wǎng)上,用于向大家介紹塘溪山水。在錢仁根筆下,塘溪的山水更顯鮮活、生動,也很有文化內(nèi)涵。文章里還出現(xiàn)了一些“老古”,都是上輩人口頭傳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