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從淹在水下的菜地里摸到兩個大冬瓜,準備回家燒了吃。
浙江在線10月11日訊 昨天,浙江余杭塘棲地勢最低,受災最嚴重的丁山河村,依然一片汪洋,車輛無法通行,全村3600人被水圍困。
受臺風菲特帶來連日暴雨和上游苕溪德清閘泄洪的影響,余杭塘棲境內(nèi)的京杭大運河于10月8日出現(xiàn)倒灌,塘棲18個村、4個社區(qū)均不同程度受淹,一些村里和社區(qū)的道路全部被水淹沒,出行只能依靠船只擺渡。
鑒于目前大運河上下游水位依然居高不下,塘棲受淹地區(qū)的排澇工作進展緩慢,預計水情全部消退還需要一兩天。
昨天下午2點多,丁山河村47歲的村委會主任丁水敏看著緩慢下去的水緩緩舒了一口氣。
他一件黑色T恤,一條黑色褲子,赤著雙腳跑來跑去,忙著安排兩個因房子受淹到村委來投宿的村民。
他的身后,整個丁山河村村委泡在1米多深的水里。
他已經(jīng)三天三夜沒回家了,只留了老母親一人在家中。
眼前的情景似曾相識。
15年,當丁水敏還是小丁的時候,他所在的這個地方也曾發(fā)生過一場水災,那一年他也是和大家一起抗洪,一起渡過了難關(guān)。也是在那一年,他成為一名普通的村干部,并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
這個樸實的漢子,在這次臺風來之前,對村民在抗災時的心態(tài)實際上并沒有太多的把握。
不過,村民們在災難面前的表現(xiàn)讓他感動:他們并沒有太多的怨言,在被水圍困的日子里,大多數(shù)人開始展開自救,他們聯(lián)合起來一起捕魚,誰捕的多一點,就分給鄰居一點;他們從浸在水里的田地里摸出芋艿番薯充饑,他們樂觀淡定地等著災難過去。
0.8米堤塘難抵洪水
3000余村民扛沙包搶險自救
“我安排好他們,要去塘外的防洪現(xiàn)場。”丁水敏邊說邊換上了防水褲,我跟著他一路往村西面的防洪堤方向走。
丁山河村全村有18個自然村,共1200多戶,人口近5000人,這次受淹的村民有1000戶。雖然跟前天相比,村里昨天的水已經(jīng)退了10多厘米,但村道還全部是很深的積水,村民房前屋后的陸路也全變成了水路。
“我們村地處大運河南岸,地形非常狹長,南北距離4公里,東西相距只有200-800米,整個村莊是建在運河眾多支流匯集成的一大片濕地上,全村60%的面積是水域,祖輩們都以打漁為生。”丁水敏說,10月7日白天下大雨,村里河塘的水位一下子漲上來;到了10月8日凌晨河水開始外溢,村道進水,白天村民家里也進水了。
丁山河村有一道0.8米高的防洪堤,堤壩總長3公里,成U字型從南北西三面包圍全村4個自然村,同時守護著村西的丁河村,大家叫它錢塘堤,不過堤上有很多缺口,停著家家戶戶打漁用的手劃船。
但是,在防洪這件事上,墩多、塘多、河多、人多的丁山村有個先天不足,全村有14個自然村是建在墩上的,這些墩其實就是大片濕地水域中的島嶼,一旦水位暴漲,墩上的農(nóng)家很容易被水困住,丁水敏家所在的吳家角自然村就是堤壩外的一個墩,河水暴漲首先淹了堤壩外的14個自然村,然后大水又從堤壩的開口處灌入堤塘內(nèi)的村莊,防汛形勢嚴峻。
沿著塘外的下豐橫自然村走,丁水敏沿路檢查堤塘上一個個被沙包堵死的缺口,壩外是一片叫洪仁頭洋的濕地水域,洋中的水已經(jīng)竄上堤壩大約50公分高,沙包袋下還是在不停地滲水,水流迅速進入旁邊的農(nóng)家。
由于余杭多處出現(xiàn)險情,救援人力緊張,區(qū)政府和鎮(zhèn)政府也曾調(diào)撥部分救援人員幫助丁山河村排澇,但自打發(fā)了大水,丁水敏就號召全村3000多個壯勞力來一線堵缺口,防洪搶險基本村民自行負責的。
“我們一共買了350噸沙子和1萬多只編織袋,自己分裝成沙袋,一袋袋扛到堤壩缺口處擋水,在村民家進水的堂前屋后也有放置了沙包作為攔截。”丁水敏說,村里本來在塘口就建了一個排水泵站,備用有兩臺水泵,但完全不夠用,他就跑去臨平排灌總站借了8臺水泵,現(xiàn)在全部架在塘口排水,已經(jīng)連續(xù)抽水三天三夜了。
沒有吃的,自己捕魚摸菜
面對大水,丁山河村民很淡定
路不通,村里唯一的菜場,三天前也因為進水關(guān)門停業(yè),大家唯一采購食物的渠道斷了,最近的農(nóng)貿(mào)市場在鄰村,但要趟1公里的水路才能到。雖然沒有停電停水,但沒有食物來源,村民們的吃飯問題該怎么解決?
這是丁水敏和村民們繼沙包搶險之后遇到的又一個難題。
幸虧,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村里每家每戶的塘前屋后都有菜地,現(xiàn)在毛豆、芋艿、番薯、南瓜都好吃了,只是全泡在水下了。“雖然菜泡在了水下,不過臨時應急填飽肚子也是可以的。大家都下水去摸點菜回家,大概還能對付個兩三天,只是現(xiàn)在村里沒有地方買肉,村民們只能吃得清淡點了。”
路過吳家角自然村時,村民曹阿姨家的積水沒過了膝蓋,阿姨老早就把一樓所有家當搬到了圓桌上,圓桌下面還架了條凳。到了飯點,阿姨提著兩只蝦籠走到門口一放,沒過多久,提網(wǎng)一看一條包頭、兩條草魚、一條鯉魚和一只螃蟹被擒,今天的晚飯不用愁了。阿姨說:“今天運氣好,昨天放了一天網(wǎng)籠都沒收獲,多虧鄰居捕到條黑魚送過來。”
丁水敏說,村中的丁山湖濕地總面積達到1000多畝,是一個養(yǎng)殖豐產(chǎn)區(qū),魚類資源,除了四大家魚,還有許多野生魚。當?shù)卮迕袷来圆遏~為生,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小木船。以前這里的人出行都靠著小木船,娶妻要用船,生孩子也要用船,就算辦喪事也要用船。上世紀80年代,村里通了道路,村民出行不再依賴船只,幸虧一葉窄窄的木船至今沒有消失,現(xiàn)在抗洪還派上了用場。
持續(xù)傳下來的還有村民們用心生活的精神狀態(tài)。這一點,讓丁水敏很自豪也很感動。
因為忙著抗洪,丁水敏只留了老母親一人在家中。有鄰居跑過來說,他家里的水到現(xiàn)在還沒退下去,是不是該回家看一看。他擺擺手,說這個時候?qū)嵲跊]精力管家里,還是委托你再幫我照看一下。
不等,不靠,不怨,不躁,而是想辦法積極自救——
河水倒灌,他們自發(fā)搶險;沒有吃的,他們捕魚摸菜。
災難面前,丁水敏和他的村民們,用一種淡定和堅強,支撐著日子。
這一股強大的力量,其實不僅僅出現(xiàn)在余杭丁山河一個村莊。還有很多遭遇災難的地方,也有這樣的基層干部,也有這樣堅強樂觀的老百姓。
而這,恰恰是最讓人感動,也最讓人自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