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 栩
“八月十五月兒明呀,爺爺為我打月餅呀 月餅圓圓甜又香呀 一片月餅一片情哪……”學會這首歌那年我上小學二年級。那時候,為了幫忙照顧生病后癱瘓在床的姥爺,我們特意從爺爺家搬到了姥爺家去住。
不過,每年的端午、中秋還有春節(jié)這些傳統的大節(jié)日,爸爸媽媽還是會帶我去爺爺家過。從姥爺家到爺爺家,要坐一個小時的火車??墒菑睦褷敿胰セ疖囌?,卻要坐著馬車足足走上兩個小時。加上等車和轉公交的時間,每次我們抵達都已經是下午了。所以,我心里始終都有“起個大早、趕個晚集”的感覺。
最喜歡的還是去爺爺家過中秋,因為每年那個時候,饞嘴的我不僅能吃到他親手制作,不知比商店里賣的好吃多少倍的月餅,而且還有機會親自動手參與。所以在我看來,沒有什么比跟在爺爺身后,給做月餅的他打雜更興奮好玩的事了。
家里的月餅通常只做三種餡料的,白糖芝麻花生餡、咸蛋黃豆沙餡、還有棗泥餡。因為熬制餡料的過程繁瑣而費時,所以這些通常在我來之前爺爺就已經做好了。我們要干的工作,就是和面、包月餅、放入模具壓制、進烤箱烤熟就大功告成了。那時候,我覺得爺爺和我,就像兩個神奇的魔術師,瞬間就能把香甜可口的月餅從烤箱里變出來。
開心地跟在爺爺身后繞老繞去的我,嘴卻一刻不閑地問這問那。于是,教語文的爺爺對號入座送了我一個綽號:十萬個為什么。
“爺爺,為什么往豆沙里放生的咸蛋黃啊?你看這個黃乎乎的,可怎么吃啊?”
“這你就不懂了吧?這樣烤月餅時,蛋黃出的油會融進月餅皮里,吃起來更香。”
“爺爺,你怎么總是把月餅從烤箱里拿出來看啊?媽媽說蒸饅頭的時候不能揭鍋,否則饅頭就熟不了。”
“烤月餅和蒸饅頭可不一樣,爺爺擔心把月餅烤成‘黑包公’,我孫女就吃不到最好的月餅了。”
“爺爺,為什么你要往月餅外面刷雞蛋液?我看人家蛋糕房往蛋糕上刷的都是油啊。”
“因為和面的時候爺爺放過油了,這樣既不會烤干,也不會太膩。”
那會兒覺得等待月餅出爐那20分鐘,簡直是我這輩子過得最慢的時光了。及至散發(fā)著香甜氣味的月餅熱乎乎地端上桌,我便迫不及待大快朵頤起來。不僅如此,臨走的時候,爺爺總會體貼地給我?guī)弦恍?。這份甜美的記憶,在我此后孤身在外的這些年里,依然溫暖和慰藉著我這顆游子之心。
今年6月的一個早晨,我突然接到父親的電話,說87歲的爺爺在睡夢中永遠地去了,我們的祖孫情緣就此在現實里終結了。我的心不由得狠狠一疼,頃刻淚流滿面。今年中秋節(jié)那天,適逢爺爺的百天忌日。我一定會趕回去,親手給他做幾塊最愛吃的棗泥餡月餅。請?zhí)焯美锏臓敔斊穱L一下我這個“徒弟”的手藝如何?順便告訴他:你最疼愛的小孫女,非常非常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