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歲的張振國是合肥一家公司的軟件工程師。前幾天,在江蘇蘇州,他成功為一名遠在北京的血液病患者捐獻了255毫升造血干細胞混懸液。這份愛心,也收到了另一種反饋。2月27日下午,公司對他的善舉給予了特別嘉獎。
等待多年,他迎來一次救人機會
2019年1月20日,在張家港步行街獻血時,張振國了解到,除了獻血,捐獻造血干細胞也能救人?,F場,他毅然加入中華骨髓庫,成為一名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
當時,他在心底暗暗許下承諾:“只要有匹配的機會,我一定不能退縮。” 就這樣,他等待了將近5年。一個電話打來,初配成功的消息讓張振國激動不已。
“那天我正在河南出差,吃完午飯和同事在院子里散步時,手機鈴聲響起。” 張振國清楚地記得,2024年11月6日,張家港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在電話中告訴他:“你的骨髓和一名1999年出生的男性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
聽到這個消息,張振國當天就買票回到張家港。接下來,張振國馬不停蹄完成了高分辨血樣采集,結果通過后,他參加了體檢,再次順利通過。
今年 1 月 3 日,他獲得江蘇省骨髓庫體檢合格確認。經過多日等待,1 月 26 日,張振國收到了一份捐獻通知書,計劃在春節(jié)假期之后正式采集造血干細胞。
不能讓患者失望,救人必須爭分奪秒
“不能給了患者希望,再讓患者失望,救人必須爭分奪秒!” 為了完成捐獻前的高分辨檢測和體檢,張振國犧牲了周末休息時間,多次往返于分公司所在地合肥與蘇州。
面對來回的奔波勞碌,張振國毫無怨言,“本來半個月才回趟家,為了捐獻回得更勤快了。” 準備捐獻期間,張振國特別注意日常飲食控制,合理運動,保證以健康的身體隨時接受捐獻的召喚。
起初,家里人有些擔心捐獻會影響身體,但是在看到幾位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志愿者,并和他們深入交流以后,張振國的家人放心多了。“我這樣做,也是想給10歲的孩子樹立一個榜樣。”
2月17日,經過4個多小時的采集,張振國成功捐獻了255毫升造血干細胞混懸液,這份 “生命的種子” 很快被送往北京。
“茫茫人海中,我們互不相識,但您給我?guī)砹酥斡南M?,也給我的家庭帶來了希望。” 當天,張振國收到了受捐患者手寫的感謝信,對方對其善舉表達了深深謝意,還稱,“我會珍惜流入我身體里的生命的種子,努力康復,回報社會。”
“雖然我與他素未謀面,但能通過這樣的方式與他產生聯(lián)結,是我人生中最特別的際遇。” 張振國介紹,自己只知道對方是一名醫(yī)生,希望對方康復后,可以給更多患者帶去福音。“我能幫助對方,既是一種幸運,也是一份責任。”
公司負責人韓亞林(左)向張振國(右)頒發(fā)證書與獎金。
善舉獲公司肯定,給予特別嘉獎
合肥賽美泰克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合肥新站高新區(qū)。作為公司軟件工程師,張振國在啟程愛心之旅前就做好了充分準備,隨身攜帶了軟件編寫材料、電腦等辦公用品。前期做骨髓動員的時候,他還會固定時間參加線上會議,一些關鍵節(jié)點文件在云端共享,確保工作無縫銜接。
2 月27日下午,公司對張振國的善舉給予了特別嘉獎。該公司總經理韓亞林向他發(fā)放了一批營養(yǎng)品,頒發(fā)愛心奉獻獎證書,還給予3000元現金獎勵。
“他的善舉給我們公司其他員工樹立了榜樣。” 韓亞林向記者透露,除了給張振國帶薪休假,“下一步,在評優(yōu)方面,公司也會對張振國優(yōu)先考慮。”
“感謝家人、公司的理解與支持,讓我有勇氣和信心去完成捐獻。” 在張振國看來,合肥是一座愛心之城,這里隨處可見正能量,能夠成為正能量的一份子,也是自己的一份榮幸。
早在2008年,張振國在江西大學讀書時就參加了無償獻血。截至目前,他累計獻血量已達全血4000毫升。
張振國表示,未來將積極分享自己的經歷,讓更多人了解造血干細胞捐獻的意義,并加入這個愛心隊伍當中,為更多血液病患者帶去重生希望。
合報合愛同行融媒體工作室
合肥通客戶端-合報全媒體記者 方佳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