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未來。工作生活中的手機軟件 也好、微信也好,社交軟件確實已經(jīng)深刻地改變了人們工作生活的形態(tài)和方式。早上醒來,拿起手機看微信,已經(jīng)是“標準動作”了。面對如此情形,不亦樂乎者有之,不勝其煩者亦有之,是耶非耶,不可概論。
不亦樂乎者以為,如此便捷的工具,能以最快的速度傳遞信息、交流思想、部署工作,而且,幾乎不受時間、地點、環(huán)境的限制,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成本等,何樂而不為?更何況,有時候,一個“點贊”、一張“小圖”,就足以讓相距十萬八千里的人,心領神會而平添力量;有時候,一個溫馨的提醒、一個遠方的關愛,也能讓人會心一笑而倍感溫暖。
不勝其煩者認為,逢年過節(jié)微信群里拋來的“繡球”,哪個也不能視若無物、置之不理,接招吧,占用了大量的時間、精力,不接吧,又有“拂人面、欠人情”之虞。現(xiàn)在很多家庭都建了微信群、QQ群,家庭成員間日常交流的確方便了很多,特別是對一些長期在外地工作的人來說,這類社交軟件能極大增進長輩、晚輩及其他家庭成員間的了解,但一些長輩經(jīng)常在群里發(fā)很多沒有科學依據(jù)的所謂健康提醒類信息,或是隔三差五就在群里發(fā)一段祝福文字、視頻等,晚輩們不回應吧顯得怠慢長輩,回應吧實在不知說啥,弄得群里冷冷清清,氣氛很尷尬。更有甚者,一些長輩見晚輩不在群里搭理自己,就把微信直接私發(fā)給晚輩,晚輩們每天工作方面的微信都處理不過來,看到這些信息實在不知如何接招。有時候,“相見”還真的不如懷念。
手機軟件、微信等的出現(xiàn),滿足了人們追求更快捷、方便、高效服務的需求。但是,當這樣原本“為我所用”的“工具”成為綁架人的“繩索”、變成了人們的“負擔”的時候,就走向了事物的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