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城市網訊 5.18億年前,幽深的海底躺著一群身著“盔甲”的微型“毛毛蟲”,默默啃食著海底菌藻,這種微型“毛毛蟲”名叫長形黎鐮蟲。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趙方臣與英國杜倫大學Martin Smith博士等人聯合發(fā)布關于“長形黎鐮蟲”的研究,揭示了此類生物在寒武紀大爆發(fā)時期身體造型的復雜多樣性,為擔輪動物類群的起源和多樣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思路。
這一研發(fā)發(fā)現來源于兩塊從云南偶然發(fā)現的化石。趙方臣介紹,通過對化石的磨片、分析、查閱文獻,再通過形態(tài)分析,最后確定這是來自5.18億年前的“長形黎鐮蟲”,并還原出了它們曾經的生活場景。研究顯示,5.18億年前的“長形黎鐮蟲”還處于生物性特征進化的初級形態(tài),平均大小只有1.5―2厘米左右。它們不是海中的“獵食者”,只能靠吃菌類、藻類維持生命。
(記者 毛慶)
聲明:本媒體部分圖片、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025-84707368,廣告合作:025-84708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