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峴來了三千“采茶奶奶”
日均彎腰上萬次人均采摘5萬個芽頭
南報網(wǎng)訊 (記者 周愛明 通訊員 楊浩)青山秀水之間,大片茶園蒼翠欲滴,頂著方格頭巾的年輕姑娘笑靨如花,排列整齊,背著竹簍穿梭其間,采下一枚枚碧綠的嫩芽……
這樣的唯美鏡頭可能僅僅出現(xiàn)在茶葉公司的宣傳畫面中。實際上,由于采茶工作枯燥而辛苦,采茶工大多是年齡偏大的外來務工人員——在盛產(chǎn)“江南第一針”龍針茶的江寧黃龍峴,今春已有3000多“奶奶輩”的采茶工前來,為了茶客的那一口香甜,她們?nèi)站鶑澭先f次采摘嫩芽。
采茶苦
全副武裝手發(fā)黑
12日,陰天,金陵茶文化特色村黃龍峴宛如一幅淺淺的水墨畫,遠處的小山、丘陵勾勒出蜿蜒的青色天際線,2000多畝茶園暈染了江南春色。從黃龍峴游客中心向前眺望,山坡上一壟壟綠色的茶樹間隙,數(shù)十名采茶工小小的身影正在忙碌。
64歲的王翠霞全副武裝,頭裹絲巾,上身穿紅色圓點長袖外套,腰間系一塊由飼料塑料包裝袋制成的圍裙,胸前背著一個小竹簍,正專心致志地采摘茶樹上的嫩芽。因為不停觸摸茶樹,她的雙手已是五指發(fā)黑。
王翠霞是連云港東海人,家里種了3畝葡萄,開春正是農(nóng)閑季節(jié),于是在3月底便和同村村民一起來打臨工采茶。
雖然早已習慣了在家務農(nóng),但王翠霞在采茶方面仍然是新手,其他采茶工手疾眼快、雙手并用,她卻只能邊找邊采,速度明顯慢了不少。根據(jù)安排,采茶工可以采摘小芽,每斤采摘費80元,也可以采摘一芽一葉,每斤采摘費35元。“我采茶的速度慢,一天最多只能采4斤一芽一葉,賺100多元。”王翠霞靦腆地說。
根據(jù)茶葉專家測算,4斤一芽一葉約有5—8萬個芽頭,大約能炒制成1斤干茶。也就是說,王翠霞采茶一天,起碼要摘5萬個芽頭。
前幾天下霜,氣溫比較低,造成茶樹發(fā)芽少。“早上5點到現(xiàn)在,四五個小時就采了小半簍。”王翠霞將竹簍斜對著記者,以展示自己的收成,“每天4點多起床,除了吃飯,其余時間都在茶園里站著采茶,一直要忙到晚上6點左右。”
喝茶甜
陣雨間隙的快樂時光
上午10:15左右,一場陣雨猝不及防降落,山坡上十多名采茶工招呼一聲,決定暫時下山躲雨。
15分鐘后,雨歇風住,黃龍峴游客中心前恰好舉行一場茶文化主題活動,主辦方邀請了專業(yè)茶道人員,現(xiàn)場表演茶道。茶藝師使用的茶葉正是黃龍峴特產(chǎn)的龍針茶,一枚枚碧綠的芽頭在開水浸潤下,清香四溢。不少游客圍著茶藝師,細細品味龍針的甘醇滋味。
67歲的采茶工徐蘭英等人背著竹簍,遠遠看著游客品茶。有人招呼她們也來喝一杯茶,可大家紛紛微笑婉拒,還有一名采茶工掏出一個杯子晃晃,“我有茶,”她說。記者定睛細看,杯子里面盛的是白開水。
不知是經(jīng)不住眾人勸說,還是禁不住茶香引誘,其中幾名采茶工小心翼翼湊上來,端起玻璃盞一飲而盡,“哎呀,你們泡的茶真香!”
喝完茶,采茶工開始陸續(xù)上山,繼續(xù)采茶。
“奶奶”說
一為看景二為賺錢
黃龍峴地處江寧區(qū)江寧街道牌坊社區(qū),社區(qū)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黃龍峴及周邊6個自然村共有2000多畝茶園,高峰時有三四千采茶工采茶,這些采茶工大多來自連云港、宿遷及安徽,都是女性外來務工人員,年齡主要集中在50—60歲,也有少部分三四十歲以及七十多歲的采茶工。
記者采訪過程中,遇到年齡最大的采茶工是來自連云港的聶對娥(音)。74歲的她快樂地向記者介紹家里的情況,“我家孫子都上大學啦,來江寧采茶一是為了看景,平時難得出來。二是為了賺錢,一天能賺100多塊錢,知足啦。”
53歲的張文芳在采茶工中年齡不大,但卻已是“老把式”。10多年前,她就和村里人一起來到黃龍峴采茶,每年采一個月左右,能賺六七千塊錢,一年沒落過。“那時黃龍峴還沒有打造美麗鄉(xiāng)村,路不好走,房屋都是平頂,環(huán)境也沒這么好。”張文芳語氣中充滿羨慕地說,“這幾年黃龍峴打造美麗鄉(xiāng)村,哎呀不得了,越來越漂亮,游客也越來越多。說實話我回家做夢夢見過黃龍峴,就覺得這里山好水好空氣好,每年開春我都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