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的老祖有著長長的尾巴
一億年前化石填補蜘蛛演化史空白
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博和黃迪穎領銜的兩個國際科研團隊,分別獨立研究了保存于1億年前緬甸琥珀中的“怪物蜘蛛”——應氏奇美拉蛛,證實蜘蛛古老祖先的確擁有長長的尾巴,為了解蜘蛛起源和演化提供關鍵證據。2月6日,相關成果以“背靠背”兩篇論文的形式,同時發(fā)表在《自然》(Nature)子刊《自然—生態(tài)學與進化》上。
“蜘蛛是自然界中最常見的動物之一,屬于節(jié)肢動物蛛形綱,是種類極其豐富的捕食性動物,在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扮演重要角色。由于早期蜘蛛化石極其稀少,學界對蜘蛛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歷史知之甚少。”
王博介紹,此次發(fā)現的“應氏奇美拉蛛”標本來自于1億年前白堊紀,長度接近3毫米,其最特別處是具有一條細長的尾須,超過身體1.5倍長,具有70多節(jié),每一節(jié)都有一圈細長的剛毛,因此被稱為“怪物蜘蛛”。
關于“怪物蜘蛛”的起源,黃迪穎團隊認為,其祖先可追溯至在美國紐約的泥盆紀(距今約3.59億-4.19億年)地層中發(fā)現的碎片化石“Attercopus”,因為它們都具有蜘蛛特有的螯肢構造及長長的尾須,因此,有科學家為它們建立了蛛形綱的一個滅絕目:烏拉爾蛛目。
“這些‘怪物蜘蛛’的發(fā)現,彌補了蜘蛛演化的重要一幕,即烏拉爾蛛目和現代蜘蛛間的缺環(huán),因為它們既有烏拉爾蛛目獨特的細長尾須,又有和現代節(jié)板蛛幾乎一樣的多分節(jié)紡絲器和絲腺構造。”來自黃迪穎團隊的蔡晨陽博士說,通過對“怪物蜘蛛”精美構造細節(jié)的研究,有助我們對蛛形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進行重新解讀。
王博團隊也認為,該“怪物蜘蛛”化石呈現了蜘蛛基干類群的關鍵特征,為了解蜘蛛的外形、紡器和觸肢器的進化過程,提供關鍵證據。
當問及“怪物蜘蛛”尾巴的作用時,王博表示:“尾巴上面有很多毛,可能是感覺毛;另外,尾巴是筆直的,不能隨意擺動,也沒有毒腺,所以尾巴可能屬于感知器官,用于感知后部的環(huán)境和氣味等。” (王夢然 吳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