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時被送走,花甲之年終與親人團聚——
這個擁抱,他們等待了57年
昨天,57年前被送走的女孩向明霞(圖右,現(xiàn)名:閆愛愛),從太原趕到南京與親人相聚。本報記者 吳彬攝
“哥哥,姐姐,我回家了!”……昨天上午10:40,閆愛愛從祿口機場出來,一看到迎接她的向家兄妹們,立即撲過來,和他們擁抱在一起。為了這個擁抱,他們等待了半個世紀。
生活所迫,3歲時被送走
向家是六合本地人,住在雄州街道龍虎營社區(qū),家中有兄妹5人。57年前,因生活窮困,家中最小的孩子、年僅3歲的向明霞,也就是閆愛愛,被母親含淚送走。
向家大姐向明蘭今年69歲,閆愛愛被送走時,她已記事。“當時家里窮得已經(jīng)吃不上飯,不得已才把妹妹送走,媽媽每次提到都會哭。”向明蘭說,當時她已經(jīng)9歲,記得家里每天只能吃蘿卜纓子糊口,妹妹不肯吃,餓了好幾天后連哭的力氣都沒有了。擔心妹妹會被餓死,父母決定將妹妹送走。她記得媽媽把妹妹送到當時的大廠西廠門附近的一個代銷點門口,看到有人將孩子抱走后,才哭著離開。在向明霞身上,還有父親塞的一張紙條:“1957年7月16日出生,明霞,3歲,家門前有一座山。”
后來,向家的日子漸漸好了起來,又添了一子一女,也曾四處尋找明霞,卻一直沒有找到線索。
感恩養(yǎng)父母不忍尋親
在18歲以前,閆愛愛并不知道自己是抱養(yǎng)來的。她從小生活在太原,是家中唯一的孩子,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18歲那年,她才從遠房親戚那得知,她并不是父母親生的孩子。“我也曾問過父母這個問題,但他們都說我是親生的。”閆愛愛不忍心傷害年邁的養(yǎng)父母,也未再問起過自己的身世,但“親生父母是誰”這個問題卻像擦在心上的砂紙,讓她不得安寧。
上世紀80年代,閆愛愛在太原市民政局找到了她的相關(guān)信息,她于1959年12月16日由南京市保育院送到太原。根據(jù)這一信息,她請工作中認識的南京朋友從南京查詢相關(guān)情況。據(jù)南京保育院檔案記載,她是由南京大廠鎮(zhèn)民政科收容站轉(zhuǎn)送到南京市保育院的,但更進一步的信息就查找不到了。
這時,閆愛愛的養(yǎng)母已經(jīng)去世,但養(yǎng)父還健在。在去南京尋找親生父母和留在家中照顧養(yǎng)父之間,她選擇了后者。
“養(yǎng)父母給了我富足的生活、良好的教育,把我培養(yǎng)成一個有責任有擔當?shù)娜?,我不能傷害他們?rdquo;閆愛愛說,直到1994年養(yǎng)父去世,她才再次開始尋找親生父母。她幾次到南京、江陰等地參加尋親會,但一直無果。而令她沒想到的是,她的親人也一直在尋找她,并在尋親網(wǎng)上發(fā)布了尋親啟事。
57年后親人終相聚
“送走妹妹一直是家中不能提的傷心事。”閆愛愛的二哥向明中告訴記者,小時候,母親總是在夜里哭,起初他不知道為什么,后來才知道原來自己還有一個妹妹。向家也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尋找妹妹,但一直沒有音訊。
2005年,閆愛愛的親生母親去世,彌留之際,她死死抓住向明中的手,叫他一定要找到妹妹。這時,互聯(lián)網(wǎng)上也興起了很多尋人網(wǎng)站,向明中一一注冊,開始在網(wǎng)上發(fā)布尋親啟事。他告訴記者:“打來的電話很多,騙子也有不少,每次接到陌生來電都心生期待,但結(jié)果都是失望。但尋找妹妹的心愿,越來越強烈。”
今年7月17日,向明中的手機再次響起,這是一個來自太原的陌生號碼,電話正是閆愛愛打來的,她在一個尋親網(wǎng)站上看到了哥哥發(fā)布的信息。也許是血脈相連,那一刻,向明中心中有著強烈的感覺:這回可能真找到妹妹了。隨后兩人加了微信,交換照片,果然越看越像。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閆愛愛告訴向明中,她曾在江陰尋親志愿者組織留過血樣備案。7月19日,二姐向明珍抽血取樣進行鑒定。8月下旬,鑒定結(jié)果顯示:傾向于認為兩人之間存在生物學全同胞關(guān)系。
失散57年的親人終于找到了。鑒定結(jié)果出來后,向家兄妹立即和閆愛愛相約,讓她9月5日來南京探親,因為9月6日正是閆愛愛的60歲生日。向家兄妹要給她過一次生日,慶祝她回家。閆愛愛說,盡管在視頻里已經(jīng)見過,但現(xiàn)實中的相見,還是難掩激動,這就是親情。哥哥姐姐們的一聲“明霞”,讓她終于有了家的感覺。這次回南京她有很多事情想做:與親人團聚、祭拜父母、見一下當年幫她尋親的南京朋友……“我想告訴父母,我沒有辜負他們的希望,我活下來了,而且很幸福!”
本報記者 姜靜
本報通訊員 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