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自行車,一本翻破的地圖,一個碼表。72歲的余貴榮帶著這3個親密的伙伴,在20年間騎行穿過了大半個中國。日前,記者采訪了這位古稀老人,了解他的騎行故事,分享他騎行過程的艱辛和喜悅。
1997年,余貴榮從南鋼公司焦化廠退休,酷愛運動的他閑不住,于次年加入南京市老年自行車隊,開啟了他的騎行歲月。
“騎行需要良好的體力、識別地圖的能力、頑強的毅力、吃苦耐勞的精神。”余貴榮告訴記者,騎行很辛苦,一路上,他們省吃儉用,住最便宜的旅館,吃簡單的飯菜,甚至在荒無人煙的野外露宿。面對高原反應、嚴寒酷暑,他們憑借頑強的意志堅持著。
余貴榮說,沿途的美景以及到達目的地的喜悅,是他們克服一切困難的勇氣。
每一次遠行,余貴榮和隊友都會做好充足的準備,但2002年6月還是出了意外。
余貴榮打開地圖,指著敦煌到柳園的那條線路,從地圖上看兩地相隔128公里。按照他們平時的騎車速度,上午7點出發(fā),下午3點左右可以到達目的地。上午10點,他們順利到達了地圖上的第一個鎮(zhèn),距離目的地只剩下68公里,可令他們沒想到的是,真正的挑戰(zhàn)剛剛開始。
那是一條新鋪的路,人煙稀少,放眼望去是一望無際的戈壁灘。到中午的時候,烈日曬化了柏油路面,自行車走過后,路面上留下一條深深的印痕。
“我當時57歲,我的同伴61歲,我們兩個相互鼓勵著,堅持著。”烈日下,他們沒有水和干糧,饑渴難耐。為了堅持下去,他們停在路邊向過往車輛求助,就在他們快絕望的時候,終于來了一輛車,好心的司機把給自己準備的一大壺熱水全給了他們。
喝完水補充體力后,他們繼續(xù)緩慢前行,一直到晚上7點才到達柳園。
“128公里,竟然騎了12個小時,這是20年騎行生涯中最艱難的一次。”余貴榮說,從那以后,他每次出行準備工作更細致,確保補給充足。
騎行需要良好的體力,為了鍛煉身體,他只要不外出,一年四季都去游泳。
今年5月,余貴榮和一名隊友騎行淮安,5天半時間騎行了600多公里,他戲稱這樣的短途是“熱身”。“別看我已經(jīng)72歲了,但每天100公里還是很輕松。”在余貴榮看來,1000公里以內(nèi)是短途,2000公里以上才算長途。每年春秋兩季騎行,已經(jīng)成了習慣。
說到今年下半年的騎行計劃,他有點小煩惱。他準備再去一趟云南,預計時間為2個月。但由于原先的隊友年紀都大了,他到目前還沒有找到合適的隊友。
本報記者 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