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秋月”圖。
南京多處賞月勝地,最著名的一處在江寧
女子去“摸秋”,消失的南京中秋民俗挺好玩
今天是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的南京民俗,人們熟知的有拜月、賞月、吃月餅,其實還有一些老南京的中秋民俗已經消失了。此外,過去南京也有多處賞月勝地,也已經被人遺忘。“老南京”采訪相關專家,還原老南京和中秋有關的那些事情。
中秋節(jié)也是一個“吃貨節(jié)”
南京地方志專家、《南京民俗志》主編陳濟民先生告訴記者,賞月吃月餅,是全國通行的中秋民俗,在我們南京,也有一些獨特的中秋民俗。據記載,南宋時期,南京人在中秋晚上放河燈,“燭搖月白,尤為奇觀”。到了清朝、民國時期,中秋節(jié)晚上,南京人祭月、繪制月宮圖,在廳堂里擺放鮮果、月餅,另外還把香扎成寶塔或者亭臺樓閣的式樣,上面放一個紙做的斗,稱為“斗香”,用以祭月。
人們團聚在一起吃晚飯,叫做“圓月”,闔家賞月,分食月餅,叫做“慶團圓”,賞月時,大人們還要給孩子講“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和月亮有關的故事。吃完飯,到街上走走逛逛,叫做“走月”。
中秋節(jié)也是一個“吃貨節(jié)”,老南京人高先生告訴記者,除了月餅,南京人中秋節(jié)還要吃桂花鴨、毛豆燒仔雞、茨菰燒肉、桂花糖芋苗、柿子、老菱、糖粥藕、石榴等菜肴和水果。
已經消失的中秋“摸秋”
南京民俗著作《金陵歲時記》、《歲華憶語》記載,過去南京中秋節(jié)還有所謂的“摸秋”習俗。未生育的婦女前往菜園,如果摸到瓜、豆,就能生男孩。中秋節(jié)前幾天,菜園的主人在采摘瓜豆時,總會特意留下一點,供婦女們“摸秋”為樂。
在太平天國之前,南京民間還流行中秋節(jié)到長樂渡玄帝廟摸廟前的“老鐵鴉桿”、到中山書院摸門前的大鐵錨的民俗,人們相信,摸了這兩樣東西,也能生男娃。
在老城南西街地區(qū),有一座古橋“澗子橋”,民間訛稱為“見子橋”,這個名字也給了人們遐想的空間,過去有過這么一個奇怪的中秋民俗,這天晚上,想生孩子的年輕夫妻,可站在“見子橋”橋頭往下扔瓦罐,他們相信此舉將來可以得子。
南京史上最早的“賞月掌故”
中秋節(jié)的晚上,如果天氣好,有雅興的人總是要在吃完晚飯后賞賞月的。歷史上的南京,賞月故事頗多,又有多個賞月佳地,“老南京”記者對南京的賞月勝地也做了一番盤點。
“牛渚賞月,是南京歷史上第一個和賞月有關的有趣典故!”專家介紹。牛渚指的是今天安徽馬鞍山的采石磯,但南朝時此地屬于南京管轄。東晉在南京建都時,鎮(zhèn)守牛渚的謝尚有一次月夜泛舟牛渚江上,賞月之余,聽到有人在船上諷詠自己的《詠史》詩,大為贊賞,于是邀請過船,此人就是袁宏。他們一見如故,吟詩暢敘,直達天明。
這兩人身份懸殊,謝尚貴為鎮(zhèn)西將軍,而袁宏只是個窮書生,他們的交往打破了身份的限制,被后世傳為美談。后來,文人雅士泛舟登樓賞月,成為時尚。李白在南京的時候,聽說此事后十分感動,寫下詩句:“昔聞牛渚詠五章,今來何謝袁家郎?”
李白在南京多次登孫楚酒樓(今水西門附近)賞月,民間有一種傳說,他的死因和在南京文德橋賞月,恍惚間跳入水中捉月有關。
朝月樓 望月樓 玩月橋
在清代兩種版本的“金陵四十八景”——《長干里客金陵四十八景圖》、《宣統(tǒng)二年版金陵四十八景圖》中,都有一景——東山秋月,這也是四十八景中唯一與賞月有關的“景”。
南京城市史研究者劉小平告訴記者,這里的“東山”,是指江寧區(qū)的東山,當地人也叫做土山,這座小山周長不過2000米,高不過60米,卻是自古就非常有名,堪稱南京最著名的一處賞月勝地。
東晉時,東山山頂開闊,四面遠眺,視野很好。到中秋月圓之夜,坐在山上仰望,一輪皓月掛在高空,清風曉月,頓時有心曠神怡的感覺。
東晉名相謝安在南京任職時,多次來這座土山游玩。謝安的故鄉(xiāng)會稽(今浙江紹興)有一座東山,謝安思念家鄉(xiāng),便在這座小山上建起了別墅,把這座山也稱為東山?!稌x書·謝安傳》記載:“(謝安)于土山營墅,樓館林竹甚盛。”謝安運籌帷幄,指揮淝水之戰(zhàn),就是在這座東山上。
史料記載,謝安是極喜愛江寧東山的,他在給朋友的信和詩句里,多次提到了此山“閑靜”,有“林竹”,適于養(yǎng)神怡情。而他也曾多次在夜涼如水的秋夜,和親友坐在這座小山上賞月,這件風雅的事情被后世的文人所向往,列入了“金陵四十八景”,流傳至今。
陳濟民先生在《南京掌故》中說,明代的南京有望月樓。清代,獅子山下筑朝月樓,這些都是供人賞月的場所。如今的白鷺洲公園里的玩月橋,則是另一處頗有傳奇故事的賞月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