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施工現場。
寧和城際隧道施工現場,晨報記者體驗地鐵建設者辛勞:
盾構機旁,又悶又吵交流靠手勢
“師傅,下面這些有弧度的造型是隧道的支撐模塊嗎?”在寧和城際盾構機的巨大轟鳴聲中,記者的問題剛出口就后悔了,因為師傅們根本聽不見。用手拍了下他的肩膀,并在師傅回頭后連續(xù)做了兩個動作:指地下的模塊、依隧道形狀憑空畫了幾個圈,這才得到肯定的答復。雖然寧和城際全線的地下盾構前日已全部完成,但仍有不少后續(xù)工作要做。都說地下室涼快,但記者昨日探訪后才發(fā)現,根本不是想象的這么回事,這是一種濕熱加呼吸受阻的感覺。
在位于油坊橋附近的華油盾構區(qū)間,記者跟隨現場項目部工作人員從地面經過三次中轉,才來到位于地下近二十米的盾構現場。“全程看下來,估計連內褲都會濕透,所以你可以帶兩瓶礦泉水提前準備著。”因為是從地面接近40攝氏度的工程天窗進入,剛下去時身邊的鼓風機、盾構機鐵軌下方的水流讓記者頓感涼爽,對于此刻工作人員的提醒全當是開玩笑了,連聲回答沒有關系。但從洞口往隧道內走了大概幾百米后身體的感覺便逐漸有了異樣。
由于盾構機目前仍停在隧道前方1.5公里的位置,換句話說,記者要和工作人員一起從洞口步行1.5公里才能看到盾構機工作時的場景。圓形的隧道下方是供地下水流淌的水渠,兩側是光滑的支撐模塊,只有左手邊是一條用來臨時通行的連接通道。說是通道,其實就是寬度約40厘米的鐵絲網棧橋,大概1.2米高的簡易護欄就安置在靠近水渠的一側。因為隧道內光照并不是很好,加上腳下道路狹窄,不時還上拱下翹,晃晃悠悠,步行速度很慢。最難過的是右手的手臂,通道不寬,護欄又不高,放下手臂正向直行會覺得行走不便。但選擇抬起小臂躲開護欄,時間短還好,大概小半程走下來會覺得胳膊放哪里都別扭。很難想象,對于隧道掘進的工作者而言,除了作業(yè)時可以隨車輛沿軌道進出,平時出入甚至是攜帶一些小物件,全要靠步行通過狹窄的連接通道解決。
“隧道太深也太長,如果沒有空氣輸送進去,里面就會缺氧。”步行的不便讓記者一時忘了頭頂上呼呼作響的黃色管道。這個管道看上去直徑約80厘米,事后走到盾構機位置才發(fā)現是純橡膠質地。用途是從洞口往洞內輸送新鮮空氣,隧道掘進到什么位置,管道就通過粘連方式鋪到什么地方。隨著進入隧道的深度增加,此前涼爽的感覺完全沒有了,前方更加昏暗、潮熱不說,越往前走越能聽到盾構機的轟鳴聲,不知不覺間身上的衣服已經全部濕透。大概20分鐘過后,記者終于來到了盾構機的位置,因為盾構機仍在工作,還未走近就能感覺到一股熱浪襲來。如同走進桑拿房一樣,頓時呼吸都有些困難。加上洞內濕度大,記者的眼鏡和手機攝像頭上竟然起了水霧。
即便如此,工程人員的作業(yè)服、安全頭盔哪怕再熱依舊是必備品。盾構機每掘進一段,工程人員就利用類似小型龍門吊的設備把之前已經運進來的支撐模塊沿隧道內徑鋪上一圈。“這些帶弧形的模塊全部是鋼筋混凝土結構,靠人根本搬不動。因為雜音太大,工友之間的交流基本靠手勢和長時間配合養(yǎng)成的默契感。”
全長37公里的寧和城際僅地下部分就長約14公里,大部分都需要靠這種方式日復一日地慢慢掏洞?,F場負責人杜亞江告訴記者,整個盾構最難的是南京南站地下工程。因為未來有6條線在此處匯集,施工不僅要保證自身安全,還要避免對既有線路造成破壞,并為今后的線路施工做預留。所以南站地下一段雖然只有800多米,但全部靠人工一點點挖出來,從開工到挖完用了近兩年的時間。好在記者昨日體驗時間不長,在盾構機位置親見作業(yè)后就返程了。此時,像手臂、小腿等平時較難出汗的位置早已是密密麻麻、米粒大小的汗珠。又一個1.5公里的艱難跋涉,終于出隧道了。雖然頭頂依舊是烈日,但相較于洞內已然是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