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年堅守,非遺技藝經(jīng)他傳承走向世界
一雙巧手讓南京絨花“花開不敗”
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的工作室里,趙樹憲正在介紹自己的作品。 記者 張源源攝
南報網(wǎng)訊 (記者 張源源 實習生 楊思昊)戴上眼鏡,1954年出生的趙樹憲熟練地一手拿蠶絲、一手拿銅絲,手指上下翻飛,一條絨條就出現(xiàn)在他手中。從最初的普通擺件到大件藝術品,再到創(chuàng)新制成京劇中的經(jīng)典絨花點翠頭面,趙樹憲每年都要求自己突破一點、創(chuàng)新一點,一雙巧手促成著老南京絨花技藝的“花開不敗”。
趙樹憲自稱“手藝人”,他極其看重這份手藝,堅守43年而愛不釋手;他也極其慷慨,有人要采訪拍照、拜師學藝,他是來者不拒。
43年變遷,他成“最堅守的傳人”
每天一早,趙樹憲都會拄著拐杖,出現(xiàn)在城南甘家大院的南京市民俗博物館。他是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南京絨花代表性傳承人,這里有一間不過10平方米的工作室。一扇窗、幾張桌、若干工具,幾團絨絲,正對工作室門口的木頭墻上,掛滿了絨花飾品。
南京絨花相傳早在唐武則天時便被列為皇室貢品,明清時代最為繁盛。以蠶絲為主要原料注定了其“富貴”屬性,加之“榮華”的諧音,讓絨花在歷朝歷代都人氣頗高。
絨花的制作工藝不簡單,需要經(jīng)煮絨、染色、勾條、組合造型等工序,年輕時趙樹憲被分配在南京絨花廠工作,學會了這門手藝。后來絨花廠不復存在,市面上也少見了絨花的身影,就連趙樹憲自己,也曾有10年之久未曾接觸絨花。隨著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關注,絨花這門一度風行的技藝才在趙樹憲的一雙巧手下,重回大眾視野。
2006年,南京絨花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在南京,趙樹憲是這項技藝的代表性繼承人,也是43年來唯一的堅守者。
融合時尚傳統(tǒng),他讓南京絨花走向世界
古時,絨花主要在節(jié)慶及逢婚嫁喜事時佩戴,但在趙樹憲的作品中,南京絨花的衍生品種類、形式更加豐富。從最初作為表現(xiàn)傳統(tǒng)藝術的家庭掛飾,到漢服風格的擴展元素,再到如今國際一線品牌的櫥窗展示飾品,南京絨花在趙樹憲手上以一種包容的方式,散發(fā)出自己獨有的韻味。
趙樹憲說,他認為絨花技藝的理想狀態(tài)是,在技藝手法上保持原汁原味,但在表現(xiàn)形式、體裁、切入角度上力求創(chuàng)新和與時俱進。
這種主動適應社會審美變化的態(tài)度,讓趙樹憲的作品開始走向世界。戛納電影節(jié),中國女星服裝上的衣飾有絨花;米蘭世博會上,絨花與意大利手工制帽完美結合;今年他還與一家國際一線品牌合作,計劃將南京絨花作品的展示遍布世界。
想收徒弟,但傳承太難
趙樹憲的工作室如今在國內(nèi)小有名氣,生意也做得有聲有色,但提到傳承,他的臉上依然有著焦慮的神色。“我想收徒弟,但現(xiàn)在人們給絨花、給手藝人的時間,都太少了。”
趙樹憲的工作室里擺了3張桌子,另兩張的主人,一位叫陳穎,一位叫李璐,都是近一兩年才跟著趙樹憲學手藝的學生。陳穎感嘆,手藝精進需要時間,但學藝期間沒有收入,是她的最大尷尬。
趙樹憲靠著絨花打出一片天地后,也確實有公司提出跟他合作,搞“眾籌”,但在這些提議的背后,都要求他必須短期出成績、出效益。“有人愿意投資,有人愿意來學藝,我自然是高興都來不及。但學習這門手藝需要時間,并不是三天兩天就能出師的。”趙樹憲有些無奈,因為絨花制作繁復、產(chǎn)量較少,投資回報的時間很長,雖然前期有很多公司前來接洽,但最終都沒有成功。
“手藝人的精進,是要靠時間的累積。”趙樹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