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報網(wǎng)訊(通訊員 秦公軒 丁筱蒙 記者 朱靜)7月18日,車主魯先生因聽信“保險公司”的理賠方案,向騙子匯款上萬元。
7月18日,秦淮公安分局月牙湖派出所接報警,市民魯先生被假保險公司騙了一萬多元。當天,魯先生愛車被擦傷,做了車損鑒定出了車險。然后,他接到自稱是保險公司工作人員的陌生電話。一向謹慎的魯先生,聽到對方一口報出自己的個人信息、車牌號、理賠信息,便完全放下戒備。電話里,對方告訴魯先生,如果現(xiàn)在出險的話,第二年保費會增加一千元。如果選擇他們制定的“最佳理賠方案”,不僅可以獲賠,還不會影響次年保費。
“工作人員”指示魯先生到銀行ATM機打印出險單,并向他解釋這是公司為節(jié)省客戶時間出臺的新舉措。魯先生信以為真,按對方要求進入ATM機英文頁面,按電話提示操作起來。直到他收到提示賬戶里1.2萬余元被轉(zhuǎn)走的銀行短信時,魯先生才恍然大悟自己遇到了騙子。
了解情況后,民警陪同魯先生到案發(fā)銀行ATM機重復之前流程。操作時民警發(fā)現(xiàn),所謂的“打印出險單”根本就是轉(zhuǎn)賬操作的英文界面,而魯先生輸入的“理賠號”、“驗證碼”,其實是對方的賬號和匯款金額。目前,月牙湖派出所已對該起詐騙案立案偵查,案件正在進一步調(diào)查中。
由于騙子目的明確,精確掌握受害人信息,所以車主接到詐騙電話后很容易上當受騙。那么,受害者的信息是如何落入騙子手中的呢?警方推測,專業(yè)車險鑒定機構(gòu)和車險公司管理嚴格,內(nèi)部作案的可能性不大。很有可能是騙子利用黑客技術(shù)竊取了客戶資料,或車主上過“釣魚”網(wǎng)站,填寫過個人理賠信息。
作案過程中,為防止受害者在轉(zhuǎn)賬環(huán)節(jié)識破騙子伎倆,不法分子會將目標鎖定在年齡較大、文化程度不高、近期出車險的市民身上,利用消費者“能省則省”的心理肆意行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