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病人定點配餐、來往接送透析、組織“抱團”互助
江寧社區(qū)慈善互助社幫尿毒癥患者重拾信心
南報網訊(記者 馬道軍)“沒有黨的關愛,我們活不到現在。”今天(7月12日),在江寧區(qū)東山街道岔路社區(qū),57歲的郭家奎眼中泛著淚花,不停地說著感激的話。
當日,岔路社區(qū)慈善互助社的工作人員將清涼油、風油精、人丹等夏季清涼消暑用品交給郭家奎,并一再囑咐他們,出門透析的時候,注意防暑。
這僅僅是岔路社區(qū)慈善互助社幫助尿毒癥患者的一個場景。
從去年開始,該慈善互助社募集善款并申請公益創(chuàng)投經費,專門幫助岔路社區(qū)尿毒癥患者,定點配餐、來往接送透析、組織“抱團”互助,幫他們重拾信心。
不幸:夫妻雙方同患尿毒癥,“感覺天要塌了”
家住南方花園小區(qū)的郭家奎,患尿毒癥已經13年了。由于常年透析,一側手臂已經鼓出兩個大包,全身滿是由于病毒無法排出造成的黑斑。
郭家奎說,2003年,當時45歲的他,突然腿腫,醫(yī)院查出尿毒癥,高昂的醫(yī)療費讓全家愁眉不展。
郭家奎和妻子金龍霞都是普通工人,收入不高,所住的房子是政府提供的拆遷安置房。郭家奎生病后,花光了家中所有積蓄,親戚朋友能借的都借了。他曾經想把家中唯一的住房賣掉看病,又怕人財兩空,妻子和女兒受罪。
民政部門了解到他家的情況后,主動為郭家奎辦理了低保,提供了一筆大病醫(yī)療救助金,解決了郭家奎的燃眉之急。
天有不測風云。6年前,金龍霞因為糖尿病引發(fā)尿毒癥,也走上了一周3次的透析之路。
“那個時候,女兒剛上班不久,真不知道日子該怎么過,感覺天要塌了。”郭家奎邊說邊用手拉緊已經喪失視力的妻子。
絕望之下,郭家奎夫婦想過跳樓,還買過安眠藥。女兒發(fā)現他們有輕生念頭后,抱著兩人哭了一夜。“實在舍不得孩子。”在女兒的苦苦哀求下,郭家奎夫婦不再尋短見。
目前,郭家奎和金龍霞都辦理了病退,每月兩人只有不到4000元的退休金,生活非常拮據。
關愛:社區(qū)慈善互助社幫尿毒癥患者重拾信心
郭家奎夫婦的不幸經歷,引來了岔路社區(qū)慈善互助社的關注。這個成立于2013的社會組織,除了千方百計為他們募集善款,還通過多種途徑對這對尿毒癥夫婦進行關愛,幫他們重拾信心。
“快吃點飯吧,這個是專門為你們配的,基本沒放鹽,很淡的。”今天中午12點,在江寧區(qū)中醫(yī)院,剛從透析機下來的郭家奎夫婦就拿到了岔路社區(qū)慈善互助社志愿者送來的“愛心午餐”。
面對近期連續(xù)的大雨天氣,慈善互助社還積極聯系車輛,接送他們去透析。
“血透病人身體虛弱,坐公交極容易暈車,再碰上刮風下雨的天氣,去醫(yī)院很不方便。我們正考慮今后為這些病人進行每周三次的愛心護送,讓患者去醫(yī)院的路上沒有風雨,也可減輕他們家庭的經濟壓力。”岔路社區(qū)慈善互助社負責人王興香說。
不僅如此,該慈善互助社還在精神上給予尿毒癥患者關愛,如請心理專家為患者和家人做心理疏導,緩解心理壓力;建立大重病互助小組,由患者、家人共同組成小組,開展談心,互相支持,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同時,慈善互助社還在社區(qū)定期舉辦健康知識講座,提供有關大病患者生活習慣、預防康復等健康知識普及和指導。
趨勢:社會組織介入大病患者救助或將推廣
尿毒癥屬于無法根治的疾病,不管是選擇長期透析還是腎移植,生活開支,醫(yī)藥及治療費用,對于病人來說,都要承受巨大的經濟壓力。
據了解,尿毒癥患者雖然國家有相關救助政策,但是相對昂貴的醫(yī)藥費而言,仍是杯水車薪。更嚴重的是,由于長期治療,這些患者情緒上自我封閉,缺乏對生活的信心,有嚴重的心理壓力。
“去年,我們通過大病困難戶摸底調查,岔路社區(qū)有大病患者60人,其中尿毒癥患者10人,癌癥患者50人,他們中甚至一家夫妻兩人同時患有尿毒癥、一家三口都患有癌癥,很多是拆遷安置戶、低保戶,經濟壓力大,精神狀況堪憂。”江寧區(qū)東山街道岔路社區(qū)一位工作人員坦言。
針對這一現狀,該社區(qū)嘗試由社會組織介入幫助這些尿毒癥患者,進行一對一跟蹤服務,尤其注重他們的精神關愛,為他們的生命加油。
“這些志愿者太細心了,每周都上門陪我聊天,緩解我因透析帶來的身體痛苦和精神苦悶。”今年78歲的尿毒癥患者蔣秀珍說。
“尿毒癥、癌癥患者的大病救助,除了政府對因病致貧家庭進行臨時生活救助外,社會組織正成為一股重要的力量。”市民政局副局長王軍表示。
據了解,在今年的市、區(qū)、街道的公益創(chuàng)投中,有關尿毒癥、癌癥患者的關愛項目在增多,像岔路社區(qū)慈善互助社申報的關愛尿毒癥患者項目,不僅在江寧區(qū)、東山街道立項,獲得了最高的12萬元扶持資金,而且連岔路社區(qū)也籌措資金給予支持。
江寧區(qū)東山街道民政辦主任張業(yè)海表示,如果這個項目今年運作的好,以后該街道有關尿毒癥、癌癥等患者的大病救助項目都將交給社會組織來運作,通過專業(yè)力量的介入,為這些經濟、精神的雙重弱勢群體帶來實實在在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