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農沒有插秧機、收割機,能有每畝年產小麥、稻谷2000斤的好成績嗎?“能,我們家種的1900畝糧田就是這樣,這多虧了‘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這個貼心‘田保姆’。”惠山區(qū)種糧大戶彭公明說。昨從市農業(yè)農村局了解到,今年全市在建的“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達10個,為5年來最多,為農戶加大耕、種、管、收等社會化服務能力,促進糧食穩(wěn)產增收,提升土地資源利用效能,實現(xiàn)多方受益、多元共贏。
糧食安全新要求下,耕地面積不減、糧食產能不降成為硬杠杠。“糧食生產是系統(tǒng)工程,農資到位是否及時、耕種管收等環(huán)節(jié)是否到位,直接影響糧食產量和質量。”市農業(yè)農村局人士說。當前,我市糧食正面臨由散戶經營轉向規(guī)?;洜I的關鍵期,對農業(yè)生產社會化服務的需求不斷提升。另一個不容忽視的現(xiàn)象是,從事農業(yè)生產的青壯年勞動力越來越少,用工難問題日益突出,亟需農機服務合作社拓寬服務范圍,從耕、種、管、收向代購農資、代銷稻米等鏈條延伸,并提升服務質效。
在永明綜合農事服務中心看到,1200平方米的標準化農機庫內有無人插秧機、無人收割機等高效農機具70多臺套,旁邊是280平方米的維修車間,還有育秧車間、保鮮庫等設施。“中心目前服務周邊糧田5000畝,除了耕、種、管、收服務,還能提供秧苗、農資,以及農事作業(yè)培訓、農機維修及烘干、加工、運輸?shù)确?,讓會種田、想種田的農民扎扎實實種好田,中心也能獲得邊際收益。”負責人強科說。
“和普通農戶比,中心的種糧服務更專業(yè)。”江陰林度綜合農事服務中心負責人沈洪杰說。比如中心要求農機耕翻時要到土壤表層下10至15厘米,中間不能留空白,平田后與周邊地塊高低不超過10厘米。和普通農戶粗放作業(yè)方式比,田塊上水更均勻、秧苗生長環(huán)境更優(yōu)。據悉,2021年至2023年全市建成綜合農事服務中心16個,近10萬畝糧田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