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人倪健的報刊收藏,從1979年8月起,至今從未間斷。
在自身不懈挖掘和各界友人支持下,目前倪健的收藏小屋、小樓,藏有古今中外各類報紙雜志近三萬種、十萬余份,時間最早可追溯至晚清。
今年9月初,位于通州區(qū)川姜鎮(zhèn)的倪健報刊收藏館,以南通市張謇研究中心副會長、南通市文聯(lián)主席張華著作《一個偉大的背影》為題,精心布置并推出張謇史料展。
3個微展廳的史料展,是倪健數(shù)十年心血的結晶,也成為地域文化與地方名人精神在文獻傳承中深度融合、生生不息的又一段佳話。
受教前輩打開通往張謇研究的大門
倪健研究張謇,始于上世紀80年代末。彼時,他機緣巧合結識了海門較早從事張謇研究的前輩、張謇紀念館第一任館長顧振虞先生。正是這次相遇,為倪健打開了通往張謇研究的大門。
1991年8月25日,倪健在《南通日報》副刊“廣玉蘭”上,發(fā)表了首篇張謇研究文章。此后,他再也沒有停下探索的腳步:《張謇與費孝通名字的由來》《張謇與北大的情緣》《狀元張謇與我的家鄉(xiāng)姜灶港》等,陸續(xù)刊登在內(nèi)地及香港數(shù)十家媒體、學術刊物上;加入張謇研究會后,他集齊了每一期《張謇研究》雜志,收藏了相當數(shù)量有關張謇的史料,館內(nèi)增設的“張謇史料展廳”,更是吸引諸多參觀者。如今,倪健加入研究會已整整20年,翻開早年《張謇研究》雜志,幾乎每一期都能找到他撰寫的“豆腐塊”短文,字里行間滿是對張謇研究的執(zhí)著與熱忱。
這份執(zhí)著,打動了張謇嫡孫張緒武先生。二十余年間,張緒武多次來信提供指導;倪健也多次登門拜訪,當面向張緒武請教交流?!坝袡C會再到家紡城時,一定要到小倪的收藏小屋、小樓看看?!睆埦w武的這句話,既是肯定,更飽含期許。
籌備此次史料展,倪健更是精益求精,多方征求意見、反復推敲細節(jié),包括通過微信向張謇曾孫、南通謇文化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慎欣請教。
倪健說,張緒武為《一個偉大的背影》所作序言中的一段話,稱得上是這次展覽的“精神注腳”:
“張謇是一個難以超越的、遠去的背影,他身上有著一種難以言說的偉大和光榮,他用一己之力對抗一個時代,他用悲壯的追尋、一生的血汗書寫了一個狀元濟世的生動案例?!?/p>
從兩份“星報”中尋找實業(yè)報國的傳承
倪健的研究內(nèi)容中,有兩份與張謇家族淵源深厚的報紙——《星報》與《新星報》。這兩份報紙,它們不僅是南通報業(yè)發(fā)展的“活化石”,更鐫刻著張謇一家的責任與擔當。因此,倪健珍視至極,從創(chuàng)刊號到終刊號的每一期《新星報》都被他妥善保管。
創(chuàng)辦于20世紀初的《星報》,是南通地區(qū)歷史最早的報紙。彼時,南通商業(yè)與新聞事業(yè)正悄然興起。
1907年9月,《星報》創(chuàng)刊——因每逢星期日出版,故為周報;采用四張二開、單面印刷,分八版,編印工作均由翰墨林書局完成,最初由江西人諸宋元主辦,“星報”二字便出自其手?!缎菆蟆返恼Q生,與張謇的政治理想緊密相連:當時,張謇以東南幾省立憲運動領袖的身份活躍于政壇,希望在家鄉(xiāng)構建憲政雛形、積累政治資本,辦報便成為他傳遞理念的重要“喉舌”。辛亥革命爆發(fā)后,形勢變化。1912年1月,《星報》停刊,為這段歷史畫上句點。
《新星報》,則與南通實業(yè)發(fā)展相伴相生。作為南通第三棉紡織廠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新星報》始終得到企業(yè)管理層重視,早期以不定期油印小報的形式存在二十余年。1992年7月1日,經(jīng)市新聞出版管理部門批準,膠印《新星報》正式面向社會發(fā)行,報頭由張緒武題寫,且從創(chuàng)刊號一直沿用至終刊號。這份月刊通常為四開四版,僅在特殊情況下增刊為四開八版。2003年3月,南通第三棉紡織廠與華潤輕紡合作資產(chǎn)重組,更名為南通華潤大生紡織有限公司,《新星報》也在出版128期、走過十年零八個月后,宣告???/p>
從《星報》到《新星報》,張謇作為南通報業(yè)先驅(qū)的身影愈發(fā)清晰,其家族為南通報業(yè)發(fā)展奠定基礎、貢獻力量的脈絡也一目了然。倪健則以“一生做好一件事”的信念守護這些史料,讓它們在新時代煥發(fā)活力。
多年籌備公益辦展弘揚先賢精神
“南通大學校訓‘祈通中西,力求精進’,也藏著張謇先生的智慧——前四字取自他為南通大學醫(yī)科學校題寫的校訓‘祈通中西,以宏慈善’,后四字則源自他為南通大學紡織專科學校題寫的‘堅苦樹立,力求精進’?!闭勂鹗詹嘏c研究的關聯(lián),倪健總能道出這樣的細節(jié)。
這份對“張謇印記”的敏感,與倪健的經(jīng)歷密不可分。1988年1月至1991年4月,倪健在南通師范??茖W校工作,因癡迷報刊收藏,他有心留存了南通師專、南通醫(yī)學院、南通紡院等校的校報合訂本。
“不少南通大學的領導和前輩,知道我早早就開始收藏報紙、研究張謇,都特別熱情地給我提供信息和史料,還耐心指導,讓我少走了很多彎路?!弊?004年10月25日《南通大學報》試刊(總第一期)以來,南通大學每月都會準時將新出的校報送到他的收藏館,從未間斷。
事實上,張謇史料只是倪健報刊收藏館的“一角”。在這座三層小樓里,還藏著更多“歷史見證”:從1945年6月中共七大到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的黨章原件、新中國第一部現(xiàn)代漢語字典《新華字典》問世以來的所有版本,還有各類盲文資料、電話黃頁、選民證……這些藏品,都是倪健作為“有心人”一點點收集而來。近三萬種、十萬余份的紙質(zhì)文獻串聯(lián)起來,恰似一座鮮活的“紙上博物館”。
“我辦這個館,不只是為了‘藏’,更希望讓歷史與當下對話,讓大家從中汲取文化自信和奮進力量。”開館以來,往來參觀者絡繹不絕,但倪健從未收取過“一分錢、一張紙”,“雖然沒什么物質(zhì)回報,但看到大家能從這里了解歷史、感受精神,我就覺得其樂無窮、精神抖擻、活力四射。”
在倪健心中,籌備二十年的張謇史料展,早已超越“展覽”本身——它是一位收藏者對歷史的敬畏,更是地域文化與先賢精神的傳承。
這份傳承,還將在倪健的守護中延續(xù)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