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時,在這個慎終追遠的日子里,人們走進紀念館、烈士陵園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實景課堂”,緬懷英雄先烈,感知百年黨史,傳承紅色基因,凝聚奮進力量。
走進“實景課堂”,
讓“四種精神”光大弘揚
周恩來精神、雨花英烈精神、新四軍鐵軍精神、淮海戰(zhàn)役精神是江蘇眾多紅色文化遺產(chǎn)的突出代表,也是涵養(yǎng)中國共產(chǎn)黨人初心使命和為民情懷的寶貴精神財富。
4月3日,綿綿細雨像綿綿不絕的哀思,社會各界人士在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祭掃英烈。
雨花英烈的后人樂丁香在連線中說:“希望‘丁香媽媽’以及她和我父親的故事能激勵更多人,為祖國的建設(shè)發(fā)展添磚加瓦,為黨的事業(yè)增光添彩?!?/p>
戍邊軍人家屬曉林獻上了花環(huán),她的愛人張金榮在帕米爾高原為國守邊。她表示要“把英烈們?yōu)閲鵀槊駹奚木駛鞒邢氯?,為祖國國防獻出自己的力量?!?/p>
南京老人周耀10年前心愿信被拆開朗讀:“我1923年5月出生……風雨滄桑,我人生最大心愿,就是跟隨黨走完一生。”當時老人87歲,曾在退休后到新疆、寧夏支教。8年前老人去世,但這封信今天讀來仍感人至深。
4月4日,周恩來紀念館內(nèi)“海棠花”開滿整面墻。當天,館里舉行“清明時節(jié),海棠花開,我最想對總理說……”留言活動,到館參觀的觀眾們紛紛在海棠花圖案的卡片上寫下自己的心聲?!斑@祖國如您所愿,人民永遠銘記您”“飛機不用再飛兩遍了,周總理”“海棠年年花開,正如您從未遠離”……無盡的懷念與真摯的熱愛,凝聚在一筆一畫、字里行間。
“十萬將士忠魂血,共染一幟為蒼生?!鼻迕鞴?jié)期間,位于鹽城的新四軍紀念館開展“緬懷·銘記·傳承——清明祭英烈”主題活動,開展專題講解、獻花祭奠儀式、英烈故事宣講、紅色經(jīng)典誦讀等。90后講解員朱建勇告訴記者,他來自秉文村——以烈士方秉文的名字命名,在鹽城,這樣的村鎮(zhèn)有128個。他最常講“宋公堤”的故事:1941年中共華中局領(lǐng)導下的阜寧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把修建海堤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作為頭等大事。首任縣長宋乃德提議修堤費用以鹽稅作抵,不需群眾負擔,新四軍從牙縫中擠出12萬斤軍糧用于修堤,短短78天軍民合力建成45公里長堤,至今屹立不倒,被百姓稱作“宋公堤”?!爱?shù)刂两窳鱾鳌畯拇藷o有沖家禍,每聞潮聲思宋公’的民謠,與人民心心相印才是共產(chǎn)黨力量的源泉?!敝旖ㄓ抡f,“功績要書寫在人民心中,這是對我們最好的啟示?!?/p>
清明節(jié)期間,位于徐州的淮海戰(zhàn)役紀念館入藏了一份寄自建湖縣上岡鎮(zhèn)的烈屬證,烈士名叫王振民,1949年正月犧牲在淮海戰(zhàn)役戰(zhàn)場時,年僅22歲。紀念館負責烈士家屬工作的王磊告訴記者,他們將與捐贈人王洪發(fā)以及當?shù)卣?lián)系,爭取今年9月30日將王振民烈士的名字增刻在英烈墻上。就在幾天前,英烈墻上新增了12個名字:于春花、王成杰、盧鳳培、史玉柱、李遵乾、劉井田、朱傳喜、朱??啤钫裣?、皇連山、郭懷林、韓香城,他們都是新確認的淮海戰(zhàn)役烈士。其中朱福科生前是中野三縱隊八旅二十二團一營的機槍手,在圍殲國民黨黃維兵團的馬圍子戰(zhàn)斗中光榮犧牲。據(jù)烈士的戰(zhàn)友朱真妮講述,在雙堆集戰(zhàn)斗中朱福科受輕傷簡單包扎后重返火線,就此壯士一去不復返。
“朱??频睦夏赣H生前最大的遺憾就是不知道到哪里祭奠兒子,現(xiàn)在烈士‘歸隊’了?!蓖趵谡f,“20年來,我們共新鐫刻了222位烈士的名字,他們?yōu)樾轮袊瓷狭松?。每一個名字都應該被我們銘記、被永遠懷念?!?/p>
回望初心使命,
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理想信念的火種需要不斷傳遞,紅色基因需要代代相傳。
泰州,一塊具有光榮革命傳統(tǒng)的紅色熱土,清明節(jié)前后重溫紅色歷史,感悟先輩初心的活動蔚然成風。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紀念館,92歲高齡的抗美援朝老兵史圣林以親身經(jīng)歷為33名預定新兵上“軍旅第一課”,當年戰(zhàn)場上物資短缺,大家挖發(fā)芽土豆,臉上浮腫;毒氣彈污染嚴重,大家再渴也不敢吃防空洞邊積雪;70多天沒洗澡,為滅虱子大家用開水煮衣服……1952年1月,史圣林在戰(zhàn)斗中被炸彈炸翻,右腿血流如注,如果不是急救包恰巧擋在腿邊,他的右腿就斷了。老人中氣十足地說:“當年那么困難,我們都不曾怕過,如今國力強盛,我們更是底氣十足!”
蘇州市教育局在中小學生中開展“尋訪身邊的‘紅色寶貝’”活動,征集孩子們身邊的紅色故事。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方洲小學的孫沐澤云采訪了自己的曾祖父王美珠——一位參加過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老八路,老人說:“犧牲的同志都在20歲左右,非常年輕。但是他們面對敵人,從來沒有退縮過?!?/p>
蘇州市滄浪實小一(3)班學生李柏熠在鏡頭中朗讀《烈士證明書》:“李志新同志在抗日戰(zhàn)爭中犧牲,被評定為烈士,特發(fā)此證,以資褒揚。”李志新是誰?他說:“是我爺爺?shù)臓敔??!?943年12月30日,時任八路軍老四團臨沭獨立營二連連長的李志新在一場和日軍的混戰(zhàn)中中彈犧牲。
胥江實驗中學初一(7)班的“黨史小課堂”上,學生顧天騏和他的媽媽。講述從一枚銀戒指開始,戒指上的人像是顧天騏的外曾祖父,老人家生活在河北,支持過冀中平原的地道戰(zhàn),這枚戒指就是單位表彰他的出色表現(xiàn)而頒發(fā)的。戒指傳了四代,現(xiàn)在傳給了顧天騏,成為激勵他奮發(fā)上進的精神動力。
英雄就是身邊人,歷史就是身邊事,這樣的紅色故事最為入耳入心。
“全體敬禮!”4月4日上午,揚州大學農(nóng)學院國旗護衛(wèi)隊一支隊隊長張俊涵對著莊嚴的國旗,響亮地喊出致敬口令,同時,在線的同學們也紛紛按照他的口令鞠躬敬禮、沉思致敬。在雄壯的國歌聲中,全體師生們懷著崇敬的心情,注視著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后共同緬懷先烈。這場“清明祭英烈”的線上線下系列活動,揚州大學農(nóng)學院有近千名學子參加,院團委書記周立云表示:“在這個特別的日子,希望通過這場活動讓同學們能真正感受革命先烈的偉大精神,在榜樣的引領(lǐng)下堅定報國信念,真正記于心、踐于行。”
當紅色基因被激活,彰顯的是信仰的底色,激發(fā)的是奮斗的動力,賡續(xù)的則是永不磨滅的時代光芒。
創(chuàng)新活動形式,
讓英烈故事生動可感
弘揚英烈精神是為了銘記歷史,賡續(xù)血脈,更是為了凝聚力量,開創(chuàng)未來。每一位英烈都凝聚成一段感人的故事,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和現(xiàn)代技術(shù)則可以讓英烈們的故事更加生動可感,直抵人心。
今年清明節(jié)期間,揚州市江都區(qū)“學黨史·祭英烈——讓三江營英雄回家”活動多次在央視播出,幫助67位長眠三江營的英雄“回家”,無數(shù)人開始愛心接力。1949年4月8日至9日,解放軍179團攻克三江營,宣告江都全境解放;4月20日至21日,解放軍炮擊英艦“紫石英”號,揭開百萬雄師過大江序幕。然而67位指戰(zhàn)員卻在戰(zhàn)斗中長眠于此。今年3月,當?shù)匕l(fā)起為英雄“尋親”活動,一名名英雄的親人陸續(xù)被找到:黃章水,浙江諸暨人;徐正海,浙江諸暨馬劍鎮(zhèn)馬益村人;陳清水,浙江寧波慈溪人……四川、山東、上海,各地的線索正在一一核實,送英雄回家,是我們的使命,一場聲勢浩大的愛心接力正在不斷延伸,讓無數(shù)人內(nèi)心鼓蕩起濃烈的家國情懷。
在周總理的家鄉(xiāng)淮安,一場云直播接力活動于4月2日吸引了網(wǎng)友的目光?;顒舆x取周恩來紀念館、劉老莊八十二烈士陵園、車橋戰(zhàn)役紀念廣場、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紀念館等4個具有代表性的紅色教育基地,開展直播接力。“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淮安社會各界代表在肅穆的周恩來紀念館,面向黨旗,重溫入黨誓詞;1943年,為掩護黨政機關(guān)和主力部隊轉(zhuǎn)移,新四軍3師7旅19團2營4連82人全部壯烈犧牲。烈士李云鵬的妹妹李愛云動情地說:“以后我講不動了,我的女兒、孫女還會接著講,把‘愛國、愛民、愛黨、愛軍’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永遠傳承下去!”在車橋戰(zhàn)役紀念廣場,稚嫩的童聲響起:“肩上的紅領(lǐng)巾血染著輝煌!”在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紀念館廣場,“90后”代表們共言青春之志:“追尋革命先輩走過的路,以勇毅和擔當挺起中華的脊梁!”
在宿遷,該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在微信公眾號上推出了“守護·2021”小程序,活動頁面列出了該市所有已知的烈士名單,人們可以進行網(wǎng)上獻花、點燭、祭拜等儀式,表達對英烈的哀思和敬仰。截至記者發(fā)稿時止,共有826萬多人通過祭拜向英雄們致敬。
真正的緬懷,是沿著英烈們的腳步前進;真正的賡續(xù),是承擔起屬于這個時代的責任。這個節(jié)日里,我們在他們的名字面前停下腳步深深低頭,當我們抬頭邁步時,方向就是他們曾經(jīng)面朝的方向。(記者 王宏偉 王拓 實習生 張珺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