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不少留守兒童來說,學校不僅是教書育人的場所,更是他們的第二個家。在泰興市鼓樓小學教育集團江平校區(qū)這個“大家庭”里,周玉華便是留守兒童們共同的“媽媽”。
周玉華是江平校區(qū)一名小學教師,提起周玉華,學校領導和同事都說:“把班級交給周老師,我們放心,因為她會從心底里去關心他們。”家長們對她更是贊不絕口。
作為泰興當?shù)刂饕酝鈦韽纳?、務工人員子女就讀的一所學校,江平校區(qū)每年招收了大量留守兒童就讀,因為缺少父母親的關愛與照料,他們在學習、成長中都會存在不少煩惱與不足。這樣一份沉甸甸的教育重任,不僅是周玉華的挑戰(zhàn),更逐漸成為她的工作動力。
一位老師扮演兩個角色
教師和“家長”,對每個老師而言,這是兩種不同人生的角色,也意味著肩負兩份責任。從教二十年,周玉華深知:“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師愛早已成為她始終恪守的一條教育原則,更是她在日常教學工作中的法寶。
在學校里,經(jīng)??梢钥吹街苡袢A熱心地幫助孩子們的場景。遇到家庭困難的學生,周玉華經(jīng)常幫他們購買文具、書籍;遇到思想浮躁的學生,周玉華會經(jīng)常找他們談心、對話;學生面臨學習方面的困難,周玉華會幫他們尋找方法、樹立信心;而當他們犯錯誤時,周玉華又要像媽媽那樣既關心愛護又嚴格要求,并發(fā)動同學去關心幫助他們。“留守兒童,他們也同樣渴望和同齡人一樣享受父母的關愛,而教師的愛是成功教育的源動力,是播撒在孩子心田的種子。”周玉華說。
學生王偉的爸爸在外工作,自己和奶奶在家,平時的作業(yè)不能完成,不愿意聽老師的教導。周玉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上課時間會更多關注他的一言一行,及時糾正他的不良習慣,課余時間,主動把他喊到辦公桌邊,認真地輔導他的作業(yè),漸漸地,他改掉了不少壞習慣,作業(yè)也能按時完成,不再調皮搗蛋。“把孩子交給周老師,我特別放心。她是個好老師。”說到周玉華,王偉的奶奶充滿溢美之詞。
關心留守兒童需要有的放矢
關心留守兒童需要有的放矢,根據(jù)每個孩子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方式。“孩子的心是最脆弱的,何況是長期得不到父母關愛的孩子。”周玉華說,留守兒童是比較敏感的,往往會通過一些特別的方式來吸引別人的關注。
如何改變這一難題?周玉華決定嘗試定期召開“關愛留守兒童”主題班隊會,“要給孩子們創(chuàng)造一個傾訴的機會,讓孩子們相互幫助、相互督促、相互學習。”
“孩子們,不管是爸爸媽媽在外打工,還是父母離異,或父母親有不健在的,其中的過錯都不在你們……”每一次班會上,周玉華會想方設法主動引導孩子們,“你們可以傷心難過,但絕不能自卑,更不能有心里壓力,可以坦誠地告訴老師,你們是這樣的孩子嗎?如果是,請舉手。”
起初,大多數(shù)孩子們還是很膽怯的,不愿意開口,但是在周玉華熱情的鼓勵下,給了他們足夠的勇氣把自己小小的心扉打開,春風化雨,一雙雙小手怯怯地舉了起來,稚嫩的語音訴說著成長的煩惱,周玉華則用心傾聽,趁熱打鐵:“沒有父母陪伴的日子,你們多么的不容易啊,老師打心眼里佩服你們。你們有什么煩惱,有什么困難可以跟大家說說嗎?讓我們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通過這樣的主題班會,周玉華能及時了解班上學生的情況,再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分別給予不同的方法幫助。許宣的爸爸媽媽在無錫打工,家里只有奶奶負責他的日常生活,作業(yè)馬虎,周老師也經(jīng)常積極地和他的父母通電話,和他奶奶當面溝通,鼓勵孩子有問題就積極提問,作業(yè)有困難隨時提問,他馬虎的習氣終于改掉了,現(xiàn)在已經(jīng)也能夠交出一份整潔干凈,正確率高的作業(yè);蔣睿的父母在外打工,和爺爺奶奶在家生活,中午在學校吃飯,所以周老師會經(jīng)常詢問他是否能吃飽、吃好,有時還特意帶了一些小食品,給他補充一些營養(yǎng),“周老師就像媽媽一樣照顧我,我很喜歡她。”如今的蔣睿變得開朗又活潑……
在周玉華的努力下,孩子們不僅感受到了學校的溫暖,感受到了來自老師的關愛、同學的友情,逐步建立了良好的生活學習的習慣,更為未來的人生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清風不言花自開,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周玉華把特別的愛毫無保留的給予了這些特別的學生,就像冰心說的那樣:“情在左,愛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播種,隨時開花。”
(文中學生姓名皆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