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迎接2018年網絡安全宣傳周,安徽省婦聯(lián)解讀網絡安全案例,宣傳普及網絡安全知識技能,引導、幫助廣大婦女兒童鑒別網絡環(huán)境,認清網絡安全形勢和隱藏在其中的危害,學會及時有效地保護自身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案例一:“塑料紫菜”網絡謠言 18名制謠者被抓獲嚴懲
案例詳情:
2017年2月,大量所謂“塑料紫菜”的視頻在網絡傳播,造成國內紫菜行業(yè)經濟損失的同時,還引發(fā)了不少公眾對食品安全的恐慌。事后公安部迅速組織各地公安機關開展偵查打擊工作,抓獲了18名制造、傳播“塑料紫菜”謠言以及實施敲詐勒索的違法犯罪人員。
法律解讀: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網絡傳播信息龐雜的特點,在互聯(lián)網上肆意散播謠言,這給個人和社會生活都帶來了巨大的傷害,甚至造成了社會的混亂。我國現(xiàn)行的法律法規(guī)體系中,關于網絡虛假信息和網絡謠言的管控,刑法、民法和行政法律規(guī)范中已有諸多的法律規(guī)定,形成了相對嚴密的法律網絡。
《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一條規(guī)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F(xiàn)行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中增加了規(guī)定:編造虛假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絡或其他媒體上傳播,或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絡或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吨腥A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第一項中有明確規(guī)定: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因此,面對網絡謠言,首先應科學分析、理智杜絕,絕不信謠言、造謠、傳謠。
案例二:網絡暴力 女醫(yī)生不堪網絡輿論攻擊選擇自殺
案例詳情:
近日,四川德陽一位女醫(yī)生因不堪輿論壓力選擇了自殺,雖經同事極力搶救,但最終無力回天。而這場悲劇的發(fā)生竟因為一次泳池內的意外沖突。
事件起源于女醫(yī)生在游泳池中被一名13歲男孩冒犯而引發(fā)的爭執(zhí)及后續(xù)沖突。但經部分媒體不分青紅皂白的報道和傳播,造成網絡輿論一邊倒,部分不理智的網民對女醫(yī)生進行言語攻擊,網絡暴力不斷升級。最終,女醫(yī)生因不堪各種輿論壓力,選擇自殺。
法律解讀:
網絡發(fā)言的匿名性和隨意性為網絡暴力提供了便利,突破了公共規(guī)則和道德底線。雖然我國憲法賦予公民有言論自由的權利,但是這種自由也不是沒有限制的。違法行為主要表現(xiàn)為:侵犯名譽權,主要是侮辱、誹謗;侵犯隱私權,主要是泄露個人信息和秘密。
我國《憲法》第三十八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誣陷。”《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規(guī)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jié)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侵犯責任法》第二條規(guī)定:“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jiān)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fā)現(xiàn)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以上法律法規(guī)均是公民遭遇網絡暴力時能夠用以維護自身權益的法律武器,同時網絡實名制、互聯(lián)網立法等網絡治理手段的實施刻不容緩。
案例三:網絡詐騙 女大學生被騙學費系列案
案例詳情:
2016年8月,山東考生徐玉玉以568分的成績被南京郵電大學錄取,本是欣喜萬分的事,但是一通詐騙電話騙取了她所有學費,受到過度刺激的徐玉玉不幸暈厥并最終死亡,美好的生命及夢想永遠定格在了18歲。
無獨有偶,2018年初,安徽鳳陽一個貧困家庭為了給女兒上大學,耗盡所有積蓄并借款才湊夠學費,也因一通詐騙電話,所有積蓄化為烏有。電話詐騙讓悲劇重復上演。
法律解讀:
近年來,非法分子詐騙方法層出不窮。電話詐騙、網絡詐騙盛行。詐騙手段也呈現(xiàn)出專業(yè)化、規(guī)模化、智能化等特性。面臨日益嚴峻的網絡安全形勢,廣大網民不僅需要增強防詐騙意識,還應當進一步提高對網絡詐騙的辨別能力,盡早識破不法分子的騙局。認識防詐騙常見手段,如身份信息防泄、核實對方真實信息,杜絕占小便宜心理等等。
我國《刑法》和相關司法解釋規(guī)定:“詐騙公私財物,數(shù)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shù)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shù)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jié)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詐騙公私財物數(shù)額較大構成犯罪,數(shù)額較大以2000元為起點。”
因此一旦被騙后應冷靜處理,及時報警,積極配合公安機關偵破案件,挽回損失。小金額被騙也應及時報警,讓不法分子受到應有的處罰。切不可懈怠縱容,否則不法分子愈加猖狂,必然導致更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