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偉在做康復治療。(資料圖片)
臺傳媒記者葛星星
3月28日,又到了張偉復查的日子。剛下過一場雨,臺州市康復醫(yī)院花園小徑上,一雙磨舊的工裝鞋在水中踩出蜿蜒的印記,53歲的張偉邁出顫抖卻堅定的步伐。沒走幾步,妻子杜麗趕忙上前搭了把手,“慢慢來,路滑,我扶著你。”
兩米墜落造成高位截癱,這副被命運按下暫停鍵的軀體,在200多個晝夜后開始快進。張偉說,讓他“重啟”人生的,是臺州市康復醫(yī)院醫(yī)護人員科學適用的治療、朝夕相處的陪伴以及耐心細致的心理疏導。
人生只剩天花板
出事前,張偉是一名保安。去年8月的一天,他如往常一樣值勤巡邏,突然腳底一滑,從兩米高的土坡跌落。“后背著地那瞬間,我聽見‘咔嚓’一聲……”伴隨著監(jiān)護儀冰冷的滴答聲,張偉收到了脊髓損傷造成高位截癱的診斷書,“想到以后的人生,只能盯著頭頂?shù)奶旎ò宥冗^,我感覺生不如死?!?/p>
去年8月28日,張偉轉入臺州市康復醫(yī)院。劉慧是張偉的康復師,每次做治療,她總看到張偉在流淚?!拔业纳钔耆荒茏岳?,躺在床上就跟‘活死人’一樣,連眼淚都沒法自己擦?!睆垈シ浅=^望,內心也很焦急,只能一遍遍問醫(yī)生,“我什么時候能站起來?我是不是永遠站不起來了?”
做康復治療時,劉慧都會鼓勵他:“我們專業(yè)系統(tǒng)地評估過,你是有恢復希望的。康復本身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但只要有信心,堅持努力訓練,就能勝利?!?/p>
沮喪的時候,張偉把大伙的話當“謊言”,他總覺得“醫(yī)生都是騙騙自己、安慰自己的,這樣的日子根本看不到頭”。
直到治療3個月后,他可以在床邊坐起來了,這是“由躺向走”的關鍵性一步,“那時候,我才看到了曙光,也終于充滿了斗志”。
他們就是我的家人
針對張偉的情況,臺州市康復醫(yī)院脊髓損傷康復科專家陳恩彬帶領醫(yī)護康團隊,對其進行全面的康復評估,量身制定了階段性的康復計劃和個性化的診療方案。
康復大廳的智能訓練系統(tǒng)見證著血肉與機械的鏖戰(zhàn):懸吊訓練中,他如提線木偶般在空中劃出扭曲軌跡;電刺激治療時,青筋暴起的小腿在電流中跳成痙攣的琴鍵。治療師的筆記本里記滿刻度:第30天腳趾微顫,第68天腰部抬起硬幣高度,第150天在減重跑臺上蹭出0.3米……
“我以前以為護士就是打打針送送藥,哪里知道他們會這么細致。對待我就像跟家人一樣,每天都督促我完成康復作業(yè),還需要注意些什么……”朝夕相處中,張偉能說出病區(qū)每位護士的名字,心態(tài)也一天比一天好。
有一回,張偉正在樓道里練習走路。他拖著沉重的步伐,雙上肢無擺動,顯得有些焦急和氣餒。
護士陳佳雯看到了這一幕,走到張偉身邊,“張哥,走完這段路,我就獎勵你一個蛋撻?!睆垈ヂ犃T笑了笑,重新調整姿勢,10米長的路用了3分鐘,挑戰(zhàn)成功!
不一會兒,一個熱氣騰騰的蛋撻送到了病房。張偉說,小小的蛋撻,甜到了心里,至今回想仍十分美味。
戰(zhàn)勝苦難向陽而生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這句話,成了張偉的座右銘。
住院期間,每天的治療排得滿滿當當:坐、站立床、站立、提腿、增加肌力、艾灸、手功能恢復訓練……重復上千乃至上萬次的練習,終于換來了感知力不斷回歸,大腦發(fā)出的指令開始有了行動上的回應。如今張偉可翻身起床,短時間走動,獨立完成刷牙、洗臉、吃飯等簡單動作。
“真想不到,一個高位截癱、全身不能動彈的病人,現(xiàn)在能動起來、站起來、走起來!”妻子杜麗驚喜不已,雖然照看病人很辛苦,但看到丈夫的變化,對醫(yī)護人員的感激油然而生。
張偉的故事也在病友之間傳開了。有一個小伙子經常搖著輪椅來找他:“張哥,教教我怎樣讓腳趾動起來吧?!?/p>
“當一個人的傷疤開始發(fā)光,它便成了所有人的路標?!奔顾钃p傷康復科護士長李靜靜說,張偉的堅持讓其他患者堅信,“這條路,真的能走通。”
今年3月19日,張偉出院。臨走前,他換了件新衣服,向醫(yī)護人員獻上錦旗,還挨個給同個病房的病友打氣鼓勵。治療的路還很長,張偉需要定期復查,還要堅持居家康復。
有些墜落,是為了讓生命站成更高的姿態(tài)。無論怎樣,冬天已經過去了,春暖花開,生活總會向陽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