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上午,江蘇省規(guī)劃設計集團正式揭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國家文化公園研究分院同步揭牌。記者從現(xiàn)場了解到,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明年底完成建設,而南京作為大運河文化帶“8+3”城市中的一員,也在積極參與文化帶建設。
今年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六周年,也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正式提出三周年。2019年印發(fā)的《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guī)劃綱要》,提出沿線8省(市)共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為進一步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國家又提出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任務。據(jù)了解,江蘇段作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重點建設區(qū),2021年底前要完成建設任務。
省規(guī)劃設計集團省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姚秀利告訴記者,目前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已在江蘇泰州、蘇州、徐州、鎮(zhèn)江、淮安、揚州積極展開。
雖然大運河主線不經(jīng)過南京,但連接線以及大運河文化在南京有很多體現(xiàn)。南京在參與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上,有很大空間。
去年5月,首屆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在揚州舉辦,“南京元素”驚艷了眾多國內外游客。南京地區(qū)有38條大大小小的運河,早在春秋時期,南京地區(qū)通過胥河建立起了與大運河的前生水路——江南河的直接聯(lián)系。明朝遷都北京后,南京的一條條運河就像一根根血管,一方面通過大運河溝通南北方,為南京這座城市獲取滋養(yǎng);另一方面,南京作為長江中下游的重要物資集散地和轉運地,通過大運河將南方的資源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北方。
姚秀利表示,大運河不只是一條實體的運河,考慮到面向未來、面向世界,規(guī)劃提出利用5G技術,建一條虛擬的運河,通過AI、VR技術,讓虛擬場景與觀眾互動。(融媒體記者 何鋼 實習生 白乙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