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傳媒記者唐麗蕓
4月17日,走進天臺縣龍溪鄉(xiāng)巖前新村,只見一排排嶄新的民居整齊排列,平坦寬闊的水泥路穿村而過,村民們站在新房前,笑容滿面,對未來生活充滿了憧憬。
一大早,村民葉再巖就在新家進行大掃除。“沒想到老了還能住上這么寬敞的大房子!”望著眼前三層半、110多平方米的新居,75歲的葉再巖難掩喜悅,“以前兩層老房子住了近70年,3個孩子成家后,一大家子擠得轉不開身?,F(xiàn)在6個房間寬敞明亮,孩子們回來都有獨立空間?!?/p>
葉再巖的幸福變遷,正是天臺推進易地遷建工程的生動寫照。2021年,借著創(chuàng)建省級鄉(xiāng)村振興集成示范區(qū)的東風,龍溪鄉(xiāng)啟動文化客廳項目所在區(qū)塊50余戶村民的易地遷建工程,巖前村農房改造也由此拉開序幕。
農房改造,人的思想工作是關鍵?!安糠执迕癯D暝谕?,村干部人手有限,宣傳工作難度大?!苯ǚ啃〗M負責人葉建平介紹,當?shù)貏?chuàng)新工作機制,邀請4名村內威望高、懂建筑的村民代表,與3名村干部組建7人建房小組。小組成立后,便立即投入宣傳動員工作。成員利用夜晚、周末等時間,深入村民中間,耐心講解政策,解答疑惑,幫大家算好“經(jīng)濟賬”。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村民很快統(tǒng)一思想,2022年4月,巖前新村安置區(qū)地基工程啟動。
建設過程中,建房小組全程深度參與:廣泛收集村民對戶型設計、功能布局的意見,配合設計出適配不同家庭結構的房型;建立“日巡查、周例會”制度,對施工質量、資金使用、工程進度實施全方位監(jiān)督?!皬N房要考慮柴火土灶的設計”“村民們最在意房間朝向”……這些來自村民的“微需求”都被逐一落實到設計圖紙中,真正實現(xiàn)“建房為民、建房惠民”。
“我們統(tǒng)籌整合資金180萬余元,完成巖前新村安置區(qū)道路硬化、管網(wǎng)鋪設等基礎配套工程,為新村建設奠定堅實基礎?!饼埾l(xiāng)黨委副書記葉倩文表示,遷建工程不僅圓了村民的“安居夢”,更激活了鄉(xiāng)村發(fā)展新空間——項目騰挪出的建設用地用于文化客廳項目建設。目前,該項目已經(jīng)建設完成,正在開展招商工作。周邊還有十多畝地塊已納入全鄉(xiāng)農文旅融合發(fā)展規(guī)劃,擬引進農文旅項目。
站在村口遠眺,白墻黛瓦的新居與青山綠樹相映成趣。巖前新村的變遷不僅是一次空間的轉移,更是一場關于天臺鄉(xiāng)村振興的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