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備案博物館80座,兩年內再增20座,成為百館之城
● 全市博物館年接待量相當于每位南京人一年逛四次博物館
● 到博物館做志愿者成為南京新風氣,經常一崗難求
● 愛馬仕設計師在南京逛館找到靈感
● 逛博物館成為現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
“南京的博物館還是很有看頭的,六朝古都,還有后面的明代、清代,東西還是很多的?!?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為南京的博物館點贊。
博物館越來越成為一座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標志??v觀全國,30余座城市發(fā)力博物館之城建設,單從備案數來看,南京有博物館80座,數量并不突出,但從流量來看,卻一直挺立人氣潮頭。2023年,南京接待游客2億多人次,全市博物館就接待了3448萬人次。
市民、游客、志愿者,甚至國內外大咖也紛紛過來參觀取經,南京的博物館為什么“有看頭”?跳出浩如煙海的館藏本身,《南京觀察》記者走訪南京市的各類博物館,收集屬于博物館自己的故事。
千軍萬馬擠進博物館
一扇網紅落地玻璃窗,讓南京的六朝博物館兩度火上熱搜。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總館副館長宋燕分享了這則小故事,再次把六朝博物館推到無數人眼前。“這家博物館已經有了基數不小的忠實粉絲群體?!彼窝嗾f,曾有一年的國慶假期期間,館日均參觀人次突破1.2萬,連南京博物院也大吃一驚,“小館還能吸引這么多人!”
十年之前,宋燕也沒想到六朝博物館會有如此人氣。彼時是建館之初,宋燕剛從南京市博物館調任來此,在和其他同事交流過后,他們給出了基本預測:周末日均參觀人次能穩(wěn)定保持在七八百就很不錯,畢竟當時位于朝天宮、建設面積更大的南京市博物館周末日均客流量也僅千余人次。
一邊為了流量擔憂,一邊到處跨界“開源”。那時候,南京博物院、南京總統(tǒng)府、雞鳴寺、夫子廟,甚至在南京奧體車展現場,都能看到三五人的小團隊,拖著易拉寶展架,拉著來往的游客,推介六朝博物館的展品、展覽活動?!澳睦锶肆髁慷?,哪里就是目標點?!痹谒窝嗫磥?,六朝博物館的“熱辣滾燙”,離不開南京博物院的“添火加柴”,“這類行業(yè)頂流已經預先熏陶、培養(yǎng)出一批熱愛博物館的人群?!?/p>
十年后再看,無論是六朝博物館還是南京市博物館等,周末日均參觀人次都增長了約10倍。南京市博物總館曾對下轄的包括南京市博物館、六朝博物館、江寧織造博物館等在內的7個文博場館進行調查分析,參觀人群中18—39歲的占比達70%、未成年人占比達10%。南京市的博物館里,青少年群體成為逛館主流。
去博物館似乎不經意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閑暇的周六上午10時許,南京城墻博物館人氣驟增。“青年情侶逛館約會,家庭小隊組團出游,都是年輕人來得多?!北0仓軒煾狄惶斓拿β涤纱碎_始,小朋友們戴著VR眼鏡到處躥,點擊電子觸摸屏進行互動,大人逛累了就在出口邊喝杯咖啡,逛博物館成為一種有意思的生活方式。
融入豐富可感的科技元素、完善兒童友好型的細節(jié)建設、策劃別具一格的專題展覽……南京的各大博物館“八仙過海”頻出招,不斷與觀眾拉近距離。博物館不再漂浮云端上,場館功能從收藏、保護一步步向文化教育延伸。過去“我有什么你看什么”的“高冷”博物館,脫下了長衫,變成“你想看什么我全力去呈現”的樣子。宋燕認為,場館基礎設施建設越來越好,展覽語境愈加豐富多元,更多人愿意走進博物館。
當游客猶如千軍萬馬涌向南京的博物館時,還有一幫人堵在了另一條擠進博物館的通道上——成為博物館志愿者?!?00多人報名,只錄取19名志愿者,錄取率不到5%?!毕肫?020年退休后報考六朝博物館志愿者時的場景,張曉剛不由一陣唏噓,報名的人戲稱“比考研競爭還大”。
在南京一家企業(yè)從事人力資源工作的龔安,2021年成功進入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當講解志愿者,每當遇到熱門節(jié)假日需要志愿者填表報備時,她稍不留神就發(fā)現已全部滿員?!暗緯r候不用填表報備,到場館后發(fā)現不少志愿者都來了,就盯著眼前一個講解名額?!饼彴舱f,經常遇見有游客聽完講解后,會問怎樣才能成為博物館志愿者,如果有人因此愛上博物館,讀懂一座城,感覺很值得。一年接一年新進的志愿者都是在做公益志愿服務,但人流還是絡繹不絕,原因也很純粹,“對博物館的熱愛”。
“小館”里的意外驚喜
如果熱門博物館一票難求,何不換個館再看看。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文化和旅游部部長孫業(yè)禮通過媒體打起“廣告”,如果一時預約不到大型的有名的博物館,推薦內容豐富獨特的中小型博物館,“也許會有意外的驚喜”。
正是十四年前的某一天,因為走進了一座南京“小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原副館長劉琦發(fā)現了南京絨花的魅力。館內一角十余平方米的絨花坊,趙樹憲正在進行絨花制作技藝展示,頭飾、胸飾……身邊琳瑯滿目的絨花制品,只一眼就留住了劉琦的腳步,忍不住買下產品帶回去展示。那時,趙樹憲來到館內開設工作室還不過一年多時間。
從南京工藝制花廠的技術工,到成為一家出版社的圖文編輯,趙樹憲本以為與絨花再無過多交集。絨花制作技藝是省級非遺名錄,2008年,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為更好研究、展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市“海選”后,趙樹憲受邀入館,開啟了與絨花的新故事,同年他被評為省級非遺傳承人。
趙樹憲一心撲在技藝傳承上,然而,在劉琦的“安利”下,不少業(yè)內教師學生慕名而來,南京絨花也在圈內小有名氣。誰都沒想到,一次偶然的相遇,產生了葡萄串效應。一個古裝劇組順著名氣找到了趙樹憲,拋出了商業(yè)合作“橄欖枝”,將南京絨花產品用在劇中服裝裝飾上。讓趙樹憲驚喜的是,古裝劇播出爆紅,南京絨花也一并走入更多人的視野。
雖與人氣頂流的博物館不能比肩,但趙樹憲卻發(fā)現,這里的觀眾常有國內外各界名人。“借助博物館的平臺,南京絨花已經開啟世界之旅?!壁w樹憲說,國際知名設計師勞倫斯·許幾度來此邀請合作,愛馬仕的設計師也在館內游玩時,從南京絨花中找到更多靈感。由工作室設計制作的絨花,更主動走出博物館,去往全國多地的大中小學課堂,漂洋過海來到英國、法國、意大利、韓國等地進行展演。
如今,在全國重點文保單位甘熙宅第,南京市民俗博物館與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雙博館”一體運行,已有約20間非遺工作室,每一間都有業(yè)內大師坐館,帶著團隊去世界各地展演。趙樹憲的團隊也由一個人發(fā)展到20人,基本都是90后、00后。他認為,非遺傳承需要結合現實需求,年輕人在傳承技藝時,也要讓非遺與市場緊密相融,推動非遺傳承更好可持續(xù)發(fā)展。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講好一座充滿文化底蘊的城市故事,需要大型博物館的“高屋建瓴”,還需要眾多專題館“娓娓道來”。這就是中小型博物館“意外的驚喜”。
3月12日下午接近閉館時間,從杭州來南京出差的90后自媒體創(chuàng)業(yè)者王寶鑫,帶著幾位團隊合伙人抽空逛起了南京云錦博物館。不大的館內零星散布著十多位觀眾,王寶鑫幾人不時輕聲交流探討,從云錦歷史到發(fā)展現狀,從織就工具到經典作品,工人師傅現場操作花樓織機演示,不一會兒時間就圈粉眾人。
南京云錦早已享譽世界,是南京故事里的華美一章。王寶鑫逛館帶著自己的心思,從事IP打造的他們想從這里找到些思路?!傲私庖蛔鞘?,就要先從了解城市的文化脈絡開始,專題博物館是個很好的選擇?!蓖鯇汌伟l(fā)現,南京云錦與眾多國際大牌跨界聯(lián)名打造文化藝術IP,受到各界廣泛關注,“與南京的客戶交流,這個準備工作必不可少?!?/p>
城市故事“顆粒歸倉”
兩天奔赴兩座城市,南京江南絲綢文化博物館館長耿奇忙到停不下來。“近期北京、上海都有團隊想做江南游,趁此機會,如果本館可以敲定作為其中一個線路點,講解絲綢文化故事,絕對是個多贏的項目?!毙枪獠粏栚s路人,耿奇一心準備拿下并做好這個項目,因為這是給博物館“造血”的重要機會。
這是一座私人籌辦的博物館。2015年初,出于母親對絲綢行業(yè)的了解和熱愛,以及對絲綢文化的考量,耿奇決心與母親攜手打造一座絲綢文化博物館。
私人籌辦一座備案博物館,不亞于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篳路藍縷,擺在眼前最關鍵的問題是,館藏藏品從哪里來?經過多番思量,耿奇決定通過行業(yè)渠道進行“眾籌”,沒想到一石激起千層浪,業(yè)內人士紛紛叫好,踴躍支持。在耿奇看來,這是一座講述文化,且充滿感情的博物館。
一次偶然機會,耿奇團隊承接了南京市檔案館的合作項目,為中興源絲織廠做檔案活化項目。該廠是南京著名老字號企業(yè),在南京云錦發(fā)展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百余年的歷史,積淀了約3000卷檔案。開展項目過程中,耿奇發(fā)現不少檔案中提到的老物件、產品分散在老員工手里。
“借此,我們開展了一次更為聚焦的專題征集。”耿奇說,把一輩子奉獻在廠里的老工人們,在這些物件上寄托了深深的感情,他們希望曾引以為豪的經歷能夠得到傳承,但卻不知道該把它們捐往何處。按老工人的說法,“珍貴的記憶現在有了最安心的去處”。經過兩年多的準備,2017年4月,博物館正式對外免費開放,館內的七成藏品都是來自行業(yè)內捐贈。
過去,南京曾花費8年時間收集流落在外的明城墻磚,40多萬塊“顆粒歸倉”,這是全國6000多家博物館守護文物的生動剪影。不僅如此,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南京地質博物館、南京民間抗日戰(zhàn)爭博物館、南京指紋博物館等更多場館,各行各業(yè)各界都在“顆粒歸倉”,以博物館之名講述自己的歷史,講好城市的故事。
花兩年時間辦成一座博物館,是業(yè)內普遍狀態(tài),但要辦活辦好一座博物館,還需要更長時間。
建館不易,守館更難。對于博物館的收支,耿奇每一筆都得精打細算?!皥鲳^年均運營費用約500萬元,7年來已基本實現自給自足。”她說,場館雖然免費開放,但江南絲綢文化IP卻可以做大文章。通過品牌打造開展商業(yè)合作、社會教育,場館已經跟寶潔、江蘇大劇院等大咖形成合作關系。
紫金山南麓,江蘇首家以昆蟲為主題的博物館——南京紫金山昆蟲博物館,逐漸迎來旺季?!俺闪?年來,場館大力開展社會教育、大眾科普,一心想要打造成自然科普教育領域的示范項目?!痹擆^館長王喆說,作為非國有博物館,場館一直在探索特色發(fā)展之路,推出探索昆蟲生日會、昆蟲畫等“昆蟲+”模式,迎合市場需求,尋找新的商業(yè)模式。
翻過紫金山,到另一側,開館7年,南京金都金箔技藝博物館面臨存續(xù)挑戰(zhàn)。場館列入拆遷規(guī)劃,年逾古稀的創(chuàng)辦人垂垂老矣,苦于無人承接。南京金箔與南京云錦同為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其歷史文化傳承保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苦心經營的博物館就要“歸零”?舍不得!最近,在南京市相關部門和屬地政府協(xié)力下,最終成功協(xié)調南京新工集團下屬一金箔廠接住這份“責任”,金箔博物館初步保住了。
做深城市人文經濟學
公開數據顯示,至2025年,南京登記備案的博物館將力爭達到100座,從14萬人擁有1座博物館發(fā)展到10萬人擁有1座博物館。進擊博物館之城,南京需要建設多少座博物館?走在最前沿的探路者紛紛行動。
中華第一商圈,寸土寸金的南京新街口,獨占德基廣場一整層的南京德基藝術博物館鬧中取靜。德基廣場每天約8萬的人流量,在人流量高度集中的高奢商場,設立一個易于進入的藝術博物館,德基在布局一盤文化大棋。
人物能夠入畫,觀眾走進去,可以跟畫中人直接對話,以游戲任務型、自主探索的方式與歷史人文景觀零距離接觸,在南京德基藝術博物館,一幅“金陵圖數字藝術展”,讓所有觀眾都直呼過癮。去年,該展首次亮相于美國,外國觀眾在沉浸式探索中,知道了自己的中國生肖;與畫中人物互動對話發(fā)現,“原來中國人在宋代就開始養(yǎng)寵物了”……
南京德基藝術博物館館長艾琳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博物館事業(yè)不是一次性的投入,需要長遠性的發(fā)展眼光來看待。未來計劃“金陵圖數字藝術展”進行國際巡展,因地制宜地進行內容調整,兼容世界各地的文化背景,實現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有效傳播,讓國外觀眾想來中國、來南京旅游。
跨過長江,從高奢商場邁進工業(yè)一線,江蘇鋼鐵工業(yè)的搖籃——南京鋼鐵集團也立起一座“鋼”的博物館。江蘇的第一爐鐵、第一爐鋼、第一支圓鋼曾在此相繼誕生,2022年,南鋼工業(yè)文化旅游區(qū)入選國家工業(yè)旅游示范基地,南京鋼鐵博物館開啟了旅游區(qū)的首站。實物、模型、圖文展板、視頻影像、互動體驗……約2500平方米的展陳面積,展現了我國3000多年的冶金史和百年鋼鐵工業(yè)發(fā)展史,以及江蘇鋼鐵產業(yè)的發(fā)展歷程。
“以博物館為窗口,全新的南鋼呈現在觀眾眼前。”南京鋼鐵博物館館長張燕說,這是南鋼以科技創(chuàng)新引領綠色發(fā)展,推動鋼鐵行業(yè)轉型升級的見證。依托南鋼工業(yè)文化旅游區(qū),這里共推出了紅色旅游、歷史文化旅游、鋼鐵工藝旅游等6條特色線路,同時還可根據游客需求,定制半日游、全天游等產品,帶領游客深入了解南鋼厚重的歷史。“‘傻大黑粗’的鋼鐵廠刻板印象一掃而光,眾多學校紛紛來此開展研學活動?!?/p>
“一座博物館帶來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不能割裂來看,而要從全局考量?!蹦暇┦忻袼撞┪镳^副館長劉媛之說,該館可以提供優(yōu)質的公共文化服務需求,館所在的熙南里街區(qū)有完善的餐飲、住宿功能,二者相互補充得到提檔,在與附近的夫子廟錯流后,日最高流量一度超過60萬人次。
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博物館處負責人王為介紹,就博物館分布來看,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南京將重點打造老城南片區(qū)、長江路片區(qū)、中山陵片區(qū)三大博物館集群,持續(xù)推動人文與經濟相融共生。南京還計劃,2025年博物館增至100家,為提升全市博物館質數,進擊博物館之城打下硬核支撐。
城市南端,高淳罕見擁有4座博物館。因產業(yè)發(fā)展、地域特色而生,南京市現代陶瓷博物館、高淳區(qū)中華絨螯蟹博物館、西舍紅色文化陳列館等與行業(yè)、地方經濟發(fā)展緊密相連。
從城市中心一路向外,當文化遺產保護、公共文化需求、文旅發(fā)展需要等多種因素匯集持續(xù)發(fā)酵,一座博物館便會在此應運而生,履行它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