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清明假期,“逛館熱”持續(xù)升溫,江蘇全省備案博物館共接待觀眾200多萬人次。南京博物院共接待6.6萬人次,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逾6萬人次。一些博物館的文創(chuàng)產品也備受歡迎,假期雖然結束,但文創(chuàng)讓游客將博物館的美好記憶帶回家。
記者注意到,許多文創(chuàng)產品是以古代名畫為靈感而研發(fā)的。蘇州博物館推出的“君子若竹戶外包”以館藏元代《七君子圖》為基礎,取其中遒勁的一叢墨竹作為設計元素,印制于包身,營造出獨特的清逸意境;“花之隱逸手柄鏡”取清代惲冰《四季蟲卉圖》中一朵清麗的紫菊設計而出。
鹽城市博物館以北宋畫作《千里江山圖》為背景研發(fā)出3D燈、折疊燈。點亮之后,群山疊嶂,水光浩渺,方寸之間,覽無垠江山。揚州博物館以鄭板橋《墨竹圖》為靈感研發(fā)出“鄭板橋書畫絲巾”,絲巾上還書寫鄭板橋的七言絕句《新竹》,圖案與色彩相得益彰,盡顯優(yōu)雅之美。搭配絲巾的是一把精巧折扇,扇上書寫鄭板橋的七言絕句《江晴》,寄托詩人向往光明的情緒。《金陵圖》是清代宮廷寫實風俗畫長卷,描繪了宋代南京城市風貌。南京市博物總館推出的金陵繁華錄折扇、臺歷以《金陵圖》畫面為基礎,再現(xiàn)金陵古時繁榮盛景。
不少文創(chuàng)則是以文物為靈感而研發(fā)。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推出的“繁華京師小夜燈”來源于館內“因運而生——大運河街肆印象”展廳內安瀾牌坊,在柔光中重見運河兩岸繁華之景。
莊瑤是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二甲進士,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研發(fā)的“莊瑤殿試卷大/小號”以莊瑤的殿試卷為設計原型,設計出1:1大小的大號莊瑤殿試試卷,同時按比例縮小制成小號莊瑤殿試試卷,可以臨摹,也可以裝裱裝飾。
宜興市博物館推出的紀念幣共有四個圖案,分別是宜興市博物館外形、吳云根芝萊魚化龍紫砂壺、宜興市博物館相國牌坊、宜興市博物館館藏銀座金佛。
徐州博物館館藏的龍形佩是以新疆和田玉雕琢而成,身體騰卷呈S形,把龍潛深淵、蟄伏待時的意蘊刻畫得淋漓盡致。徐州博物館推出了玉龍雪糕、發(fā)光棒棒糖、冰箱貼、衛(wèi)衣等主題產品,實現(xiàn)由“看得見的漢文化”衍生為“吃得著的漢文化”“穿得出的漢文化”,讓文物“活起來”,真正走進百姓的美好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