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jié),位于海門區(qū)悅來鎮(zhèn)的千畝高標準農田平整連片,嫩綠的秧苗蓬勃生長,成群的白鷺在稻田間飛舞、覓食?!耙郧疤飰K高低不平,機器下田開不起來,現(xiàn)在都是高標準農田,耕種管收全程機械化?!闭f起高標準農田帶來的便捷,保民村種植大戶戴華喜上眉梢。
南通人均耕地不足0.8畝,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面對人多地少的突出矛盾,我市深化農田建設改革,在全省較早開展整市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于2023年成功創(chuàng)建全國整區(qū)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
如今,行走于南通沃野,田成方、路成網(wǎng)、渠相連,地有人種、田有人管,糧食總產連年增長,村民和村集體收入持續(xù)攀升……從“靠天吃飯”邁向“知天而作”,從“碎片化耕作”躍升“數(shù)字化生產”,高標準農田不斷夯實糧食安全“耕”基。
零散地整理:
9年間新“長出”有效耕地3.9萬畝
如東縣城中街道八總村6組的稻田里一片新綠,村里今年建設的5700畝高標準農田不誤農時,保障了秧苗移栽工作。阡陌縱橫的田塊間,9公里暗渠貫穿其中,投資520萬元的農業(yè)社會化服務中心即將啟用?!巴ㄟ^高標準農田建設,解決了旱澇‘排灌難’、機械‘操作難’、生產‘管理難’、產能‘提高難’的‘四難’問題,新增耕地576畝?!卑丝偞妩h總支書記朱銀銀說。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建設高標準農田是一個重要抓手。我市耕地面積592萬畝,人均耕地不足0.8畝。為破解“地少人多”困局,南通選擇“增加單位面積產出效益”。
我市跳出“就田論田”傳統(tǒng)觀念,市委、市政府在“十三五”初期提出“農村出資源、城市出資金”建設模式,在全省較早開展整市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2018年、2020年先后被確定為全省唯一的整市推進試點市、區(qū)域化整體推進示范區(qū)?!笆濉逼陂g,全市共新建高標準農田234萬畝,占耕地面積35%。進入“十四五”,我市持續(xù)深化推進,于2023年3月成功創(chuàng)建全國整區(qū)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全國僅6個設區(qū)市、江蘇僅南通和無錫)。
我市出臺《南通市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實施“十百千”示范工程,明確“十四五”末建成500萬畝目標,逐步把具備條件的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截至2024年底,全市建成高標準農田489萬畝,占耕地面積的82.6%,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占比83.6%,為我市糧食總產保持連增、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提供了堅強保證。
南通屬于長江下游平原地區(qū),稻麥種植“一年兩熟”。過去,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一般在春節(jié)后獲批,施工設計、工程招投標完成時間與5月份水稻種植期交叉,開工時間往往在10月以后,當年項目當年完工壓力巨大。我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先規(guī)劃后建設、先平整后配套”模式,構建“先建后補”機制,統(tǒng)籌建設工期與種植時令,既做到“不誤農時、早辦快辦”,又實現(xiàn)“當年建成、當年收益”。
9年來,南通農田的變化肉眼可見:加大平田整地、廢溝塘整治、拆舊拆廢、遷墳、桿線遷移等田塊整治力度,巴掌田變連片田、撂荒地變豐收地……據(jù)統(tǒng)計,通過建設高標準農田,全市累計平整土地50多萬畝,新增有效耕地3.9萬畝。
“糧田”變“良田”:
成本下降5%,畝均增產100公斤
通州區(qū)金沙街道萬畝良田智慧農場,巨大的轟鳴聲中,無人機正沿預設航線精準施肥?!按笮蜋C械在異形田塊作業(yè)易重復遺漏,無人機能智能規(guī)劃航線,高效精準?!苯K農墾海安分公司金沙基地主任黃建介紹說。
“過去種地靠經驗,現(xiàn)在靠數(shù)據(jù)?!碧镩g的智能氣象站、土壤墑情監(jiān)測儀可實時采集數(shù)據(jù),智能蟲情測報燈能自動誘捕害蟲,高清視頻監(jiān)控系統(tǒng)則讓秧苗長勢一目了然。黃建介紹,智慧農場現(xiàn)擁有22臺(套)全流程智能機具、全套物聯(lián)網(wǎng)設備及高清監(jiān)控系統(tǒng),依托智能化平臺,實現(xiàn)耕種管收全程托管,偌大農場僅需10名管護人員?!爸腔垩b備讓農事管理變得高效從容?!?/p>
“通過平臺發(fā)現(xiàn)灘河村二組和三組之間的秧苗長勢差,你們前期施了多少肥?”在海安區(qū)域性綜合農事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張和蘭正通過智慧化平臺對智創(chuàng)家庭農場負責人唐家恂進行遠程指導。
張和蘭介紹,平臺能召集專家視頻會診,實時察看37個種植主體田情,遇惡劣天氣及時預警,同時,特殊苗情可即時共享,五大區(qū)域中心協(xié)同研判。種植戶在家即可通過農場攝像頭察看苗情,真正實現(xiàn)“知天而作”。自2024年10月投入使用以來,平臺已錄入東部區(qū)域104戶大戶信息,在精準服務模式下,專家以一帶片,為農業(yè)生產提供有力指導。
農田硬件設施的升級為豐產奠定基礎,而機械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則為高標準農田插上“科技的翅膀”,讓高標準“糧田”真正蛻變?yōu)楦咝б妗傲继铩薄?/p>
智能收割機、無人插秧機、無人植保機……今年三夏期間,在通州金沙街道的萬畝良田智慧農場,不時看到無人駕駛農機在田間忙碌。“只聞機器響,不見人奔忙”,“智慧農業(yè)”大顯身手。這些曾經看似遙不可及的“黑科技”,如今已成為農業(yè)生產的標配。昔日農民彎腰揮汗、靠經驗耕作的場景逐漸淡去,取而代之的是數(shù)字大屏上跳動的數(shù)據(jù),以及農戶手持終端遠程操控設備的身影。
近年來,南通順應適度規(guī)模經營、宜機化作業(yè)、標準化生產的發(fā)展需求,加快推進農田基礎設施現(xiàn)代化配套建設,在智能化、綠色化農田建設方面不斷加大探索力度,建成一批配套全、質量好的智慧農田。
通過耕地連片整治和宜機化改造,全市項目區(qū)內耕地質量提升0.1等級,稻麥全程機械化作業(yè)率達到100%,種植成本下降5%左右,畝均增產約100公斤。全市近500萬畝高標準農田,理論上糧食產量可達500萬噸。
400元/畝到700元/畝:
高標田美了鄉(xiāng)村富了民
“過去,家里的田東一塊、西一角,路也窄,農機下不去,種田的時候很不方便?!比鐤|縣城中街道丁楊村村民袁海峰告訴記者,他家原有的田塊分散,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不僅攏成了整塊,還溢出了不少面積。
高標準農田建設,一頭連著糧食安全,一頭連著農民增收。
彎彎繞的田埂變成了寬農機道,大型收割機直抵田頭;老舊溝渠升級為智能灌溉系統(tǒng),一鍵啟動自動開水……“以前一畝地流轉費最高才400元,還不怎么好發(fā)包,現(xiàn)在增加到了700元,同時還能去農場打工,在家門口就能一天掙100元?!?2歲的村民周陳笑著算起了“雙薪賬”。
丁楊村17組的稻田里,張宏霞家庭農場的秧苗正茁壯生長。“農田整合后,方便機械化作業(yè),省時又省力,平均每畝成本降低80元?!必撠熑斯芙ɡそ榻B,得益于街道的高標準農田建設,農場的水稻種植面積從750畝增加到了1000畝。亞林家庭農場去年水稻實收畝產764.6公斤,在全省水稻高產競賽中獲蘇中組第一,今年農場小麥實收畝產584.62公斤,位列全市前茅。
“我們丁楊村是個純農業(yè)村,以前,由于土地分散、碎片化嚴重,農民的耕作方式多以小農經濟為主,難以實現(xiàn)規(guī)?;洜I。高標準農田建設釋放出多重紅利,實現(xiàn)了農戶、大戶和集體三方共贏?!倍畲妩h總支書記龔雪介紹,2024年,村里通過高標準農田二期建設項目和農村公共空間治理,收回集體土地834.57畝,全面盤活土地資源,村集體收入由原來不足80萬元增長至282.84萬元,其中穩(wěn)定性收入230萬元,丁楊村一躍成為富裕村,實現(xiàn)了經濟、社會、生態(tài)效益“三提升”,成為全省土地集約化利用典范。
高標準農田不僅富了村民口袋,更激發(fā)了人居環(huán)境向好向美的漣漪效應:拆除大量破敗建筑,整治廢溝廢塘,暢通河道,實現(xiàn)“水清、岸綠、河暢”,道路硬化率提升,壩頭、壩埂減少……當老舊農舍變身現(xiàn)代農莊,當撂荒地長出“金疙瘩”,高標準農田建設不僅重塑了農業(yè)生產方式,更促進了鄉(xiāng)村全面振興。
“倉廩實而天下安?!蹦贤ǖ母邩藴兽r田里,不僅裝滿了沉甸甸的糧食,更承載著現(xiàn)代農業(yè)的希望,正以其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效,在江海大地繪就一幅“鄉(xiāng)村美、產業(yè)興、百姓富”的壯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