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諸葛漪
“很長一段時間,沒人看舞劇,劇本、舞美創(chuàng)作滯后,突然到了某個節(jié)點,舞劇起來了,到今天,舞劇呈井噴式爆發(fā)。”昨天,中國戲劇梅花獎、曹禺戲劇文學獎得主濟濟一堂,圍繞“重視一劇之本,突出表演中心”探討創(chuàng)作,上海歌舞團榮典·首席朱潔靜直言,“有些地方吃到舞劇紅利,都想做舞劇,讓其作為自己的成績,快速求成的心態(tài)嚴重影響藝術創(chuàng)作規(guī)律。”
在朱潔靜看來,藝術需要時間打磨,需要精力去沉淀,作為演員,要有定力、耐得住寂寞,面對快速發(fā)展的舞劇市場能對一個角色和一部作品十年磨一劍。“從舞蹈演員、舞劇演員到演員,是非常漫長的路。”朱潔靜認為,《朱鹮》和《永不消逝的電波》給了她職業(yè)生涯最重要的角色,“今天,40歲的我已經(jīng)嘗到表演的快感,也拍了舞劇電影。表演兩個字,真的非常美妙。”
“很多演員臺詞背得特別溜,唱段特別溜,但是不懂得為什么在這個地方斷句、為什么在這個地方甩腔。”國家話劇院演員秦海璐表示,演員要懂得自己的優(yōu)勢,更要懂得編劇為什么寫了這句臺詞,“演員要把自己換位為觀眾,希望在臺上看到一個什么樣的人,這是需要揣摩的。觀眾又分很多種,每個戲每個角色到底演給誰看,我們要思量。”
上海戲劇家協(xié)會主席谷好好認為,“不是會唱高腔,就是角兒,武戲也不是比誰的跟頭翻得多。好演員應當具備傳統(tǒng)程式的解構(gòu)力、當代審美的表達力、與觀眾共情的控場力。”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副主席李樹建把演員分為三檔,“一流演員是說出來的,舞臺表演跟說話一樣,二流演員是唱出來的,嗓子好,要多高有多高,也能讓觀眾拍手、鼓掌,三流演員是喊出來的,音調(diào)非常高。”他對獲獎演員說,“你們得獎了,各種說法都有,不要生氣要爭氣,把絆腳石當成墊腳石,一定好好努力,走最難走的路,聽最難聽的話,干最難的事,最后做最精彩的人。”
“62位演員評出17位進入梅花獎終評,初評擔子非常沉重。”梅花獎評委宋官林回顧,“傳統(tǒng)經(jīng)典劇目、傳統(tǒng)折子戲命中率非常高。為什么演新編戲得梅花獎很難?因為很多新劇本主題先行,立意太滿,演員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的空間幾乎沒有了。”
中國劇協(xié)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陳涌泉表示,演員的表現(xiàn)空間在一些新創(chuàng)劇目中被擠壓,“在一圈又一圈的轉(zhuǎn)臺上,演員的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沒有施展余地,直接帶來表演的退化。”
陳涌泉強調(diào),一定要堅持以演員表演為中心,“過多聲光電、過多舞美道具的堆砌淹沒了角色,傷害了表演藝術,甚至傷害到演員身心健康。舞臺上,要一桌兩椅演盡人間百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