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傳媒記者盧靖愉
9月17日至19日,國家級學術論壇“行走山河:王士性的人文之旅”在臨海舉辦,匯聚全國研究王士性及歷史地理、方志文化領域的頂尖專家學者。
“中國地方志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論壇”是全國方志系統(tǒng)學術探討、交流合作的最高層級平臺,本次活動是該平臺首次在浙江舉辦,多維度挖掘與重現(xiàn)王士性人文地理學的學術價值與時代意義,讓“游仙”王士性在當代學術研究與人文實踐中再現(xiàn)光芒。
“游仙”之名
在學界,徐霞客被稱為“游圣”,王士性作為人文地理學鼻祖,亦有“游仙”之稱。王士性是明臺州府臨海縣人,少負才學,無書不讀,自小便立下“足跡欲遍五岳”的宏志,游跡遍及當時兩京十二省。他將游歷凝練成《五岳游草》《廣游志》《廣志繹》等著述,是我國最早的人文地理學專著?!稄V志繹》被譽為“明代地理學百科全書”,還因記載喀斯特地貌,被稱為“世界人文地理研究的先驅之作”。他所提出的“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人地關系思想比黑格爾早了兩百年,對西湖旅游價值、雁蕩山夜景開發(fā)價值的文字記載,更是堪稱古代“優(yōu)秀旅游規(guī)劃師”的典范。
王士性的“游仙”之名,不僅在于游歷之廣,更見于思索之深。與徐霞客“布衣游”不同,他以官員身份履職四方,宦游中自帶“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更注重人文地理、國計民生之事,這在人文地理考究上獨樹一幟。此次在臨海舉辦這場國家級學術論壇,也是為了讓中國地理學“雙子星”之一的王士性重新進入大眾視野,與徐霞客組成“雙星閃耀,日月同輝”的文化IP。
跨越四百年的對話
“王士性用旅行者的目光、方志者的筆力,把山川形勝、風土人情、經濟物產、社會肌理熔為一爐,堪稱‘行走的活態(tài)方志’,學術精神與浙江‘求真務實、經世致用’的文化氣質一脈相承。”浙江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主任鄭金月一語道出當前把目光重新對準王士性的深刻含義。
浙江省之江區(qū)域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省文史館研究員潘捷軍則從方志視角,暢談王士性人文地理思想的當代啟示:“王士性將浙江分為‘澤國、海濱、山谷’三類區(qū)域,并提煉出‘水的靈氣、海的大氣、山的硬氣’等文化特質,體現(xiàn)了地理環(huán)境對文化形態(tài)的深刻影響,這一分析框架不僅適用于古代浙江,對理解當今江南乃至長三角地域文化仍具有重要啟示?!?/p>
論壇期間,臨海市與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浙江省徐霞客研究會的戰(zhàn)略合作簽約儀式,將共同參與王士性相關的國家及地方重點研究工程與項目。同時,聘請潘捷軍、吳松弟、朱海濱、徐建春、沈松平等專家學者為王士性研究會研究顧問,將通過地方與高校及學術機構的深度合作,逐步構建“文獻??薄碚撽U釋—當代轉化”三位一體的系統(tǒng)研究體系,深入挖掘王士性思想資源,補充明代地理學與行旅文化的歷史敘事。
何以“文旅共振”
隨著縣域文旅的興起,王士性人文地理學的“含金量”不斷上升,特別是他的“游道三境界”理論,與現(xiàn)代文旅從觀光式到沉浸式轉型升級的發(fā)展思路不謀而合。
作為王士性家鄉(xiāng),近年來,臨海率先在文旅發(fā)展中實踐“游道三境界”中的“天游之道”,規(guī)劃“鄉(xiāng)村旅游共富八景”,將“游仙文化”融入民宿提升、農事體驗,并推出“游仙文化進課堂”活動。
此次論壇期間,還舉辦了王士性人文之旅走讀研學啟動儀式,圍繞王士性的“游跡”與“文跡”,打造沉浸式文旅產品,通過走讀研學的方式,重現(xiàn)“游仙”眼中的山河之美。
“希望以此為契機,把王士性從‘典籍里的名字’變成‘可感知的文化符號’,把地方志從‘書架上的鎮(zhèn)紙’變成‘發(fā)展中的指南’,共同書寫‘文化基因解碼—保護傳承創(chuàng)新—產業(yè)轉化惠民’的全鏈條文章。”鄭金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