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勇(左一)向來訪者介紹治理理念。(受訪者供圖)
臺傳媒記者李寒陽
寬闊平坦的水泥路連通村莊每個角落,一幢幢嶄新的鄉(xiāng)間別墅整齊排列,戶均4個停車位……臨海市江南街道向陽村曾經(jīng)是道路泥濘、房屋破敗的窮山溝,如今已成為“全國文明村”和“省未來鄉(xiāng)村”。
這場巨變,村黨總支書記張勇功不可沒。他做事雷厲風行、原則性強,拆舊房毫不手軟,催停車不分早晚,規(guī)矩定下就必須執(zhí)行。但正是這個看似“不近人情”的退伍老兵,用軍人的鐵骨和務實的行動,讓向陽村蛻變成今天的模樣。
破局攻堅的硬核本色
2009年,張勇接任章家溪村黨支部書記時,改善村民居住環(huán)境迫在眉睫。面對資金匱乏、村民疑慮等重重阻力,張勇展現(xiàn)出軍人本色——鎖定臨尤公路旁的荒地用于新村建設,他帶領干部挨家挨戶動員,甚至自掏腰包“入股”購買指標。面對困難,他毫不退縮:“工作要做出來,就得扛住?!?/p>
為爭取更充裕的建設用地,他積極運作,使規(guī)劃面積從100畝擴至140畝。“當時很多人不理解,覺得建設步子邁得太大。”他回憶道,“但現(xiàn)在看,這一步走對了?!闭菓{借這爭取來的寶貴空間,他得以實施極具前瞻性的規(guī)劃——為每戶預留4個停車位,并配套建設了廣場、公園、籃球場等公共設施。
當時村民怨聲載道,認為不建工廠建公園,純屬浪費土地。然而當停車位幾乎停滿,當公園成為村民休閑樂土,質疑變成嘆服。
2018年臺州行政村調整后,成為向陽村黨總支書記的張勇力推土地全域整治與流轉,一次性拆除舊房5萬多平方米,為百畝高標準農(nóng)田和新村建設騰挪空間。
“當時總有人有意見,總有人舉報。”面對壓力,張勇毫不動搖,這份魄力換來的是村集體年增收80萬元,新村基礎設施與綜合樓拔地而起。
實干背后的為民初心
雖然管理嚴格,張勇始終心系村民冷暖。疫情期間,村里發(fā)生外來租戶偷菜事件,他沒有草草了之,而是果斷在集體土地劃出5畝作為“共享菜園”,免費提供給租戶耕種,偷竊蔬菜行為自此絕跡。
他深知,安居還需樂業(yè)。向陽村年糕生產(chǎn)歷史悠久,卻因缺乏品牌和包裝,只能擠在本地菜市場,利潤微薄。
為此,張勇積極推動注冊“章家溪年糕”集體商標。村里十多家小作坊共享品牌,迅速搶占本地90%市場份額,年糕昂首挺進商超、食堂乃至電商平臺,村民利潤激增20%。一紙商標,點“糕”成金。
軍人的擔當精神,更在危難時刻體現(xiàn)。他創(chuàng)新“退役軍人+志愿服務”體系,打造“向陽村應急救援隊”。臺風“利奇馬”肆虐時,張勇帶領隊員將滯留村口的47名安徽乘客安全轉移進村,妥善安排食宿。
2019年2月17日這天,對張勇來說尤其難忘。上午,他剛送別去世的母親。下午,緊急通知傳來:上級領導要來村里調研。
“村集體經(jīng)濟不強,為何選你們村?”面對這一問題,張勇用3組硬數(shù)據(jù)鏗鏘回應:村民人均住房166平方米、戶均擁有汽車1.2輛、人均年收入6.3萬元。扎實的成果,讓向陽村成為省級調研標桿。
更引人矚目的是,該村集中規(guī)劃、高效治理的“向陽模式”甚至吸引了國際目光——俄羅斯代表團四度前來考察,計劃在其遠東地區(qū)復制10個“向陽村”,以應對移民安置挑戰(zhàn)。這位作風硬朗的村書記,成了鄉(xiāng)村振興的國際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