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旺萬代家業(yè)隆,火留子孫沐春風。”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需要青年薪火相傳。但經濟效益低下、手藝傳承難收徒、費時費工效率低等一系列難題,曾在很長時間內困擾著傳與承。
而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讓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fā)出了新的生機。
貴州姑娘楊昌芹在竹編工藝創(chuàng)新中發(fā)現(xiàn)了脫貧商機;28歲的普洱貢茶技藝傳人李明澤悉心照顧著百畝古茶園;3歲開始練武的張奇鋼將800多年歷史的岳家拳帶進了中小學校;江蘇姑娘姚蘭正籌備蘇繡品牌館,準備在藝術和實用的天平上探索平衡。
當非遺的接力棒從老一代人手中交到下一代手中,我們這一代青年的回答,沒有讓人失望。
一、專注絲藝帶富鄉(xiāng)土,用竹編托起脫貧夢
經濟效益不好,曾經是竹編工藝不被重視的一個主要原因。
2005年,15歲的苗族女孩楊昌芹在黔東印江民族職業(yè)學校讀書。到外面的世界去尋找脫貧機會,是楊昌芹最大的愿望。她沒想到的是,這樣的機會其實就在身邊,就藏在不起眼的竹絲之中。
一個偶然的契機,楊昌芹成為貴州竹編工藝創(chuàng)始人、貴州省竹編工藝美術大師陳文蘭的學生。一件件竹編工藝品,一個個惟妙惟肖的藝術形象,讓楊昌芹驚嘆不已,她驚喜地發(fā)現(xiàn)小竹子中有大文章。“過去,我們這里家家戶戶都會做竹編涼席、背簍之類的生活用具,但沒什么創(chuàng)意,產品附加值低。為什么不試試自己創(chuàng)作,發(fā)展年輕人喜歡的新型竹編工藝呢?”楊昌芹意識到,小小竹編或許隱藏著巨大的商機。
要創(chuàng)新,得先從基礎學起。竹編工藝學起來很難,最關鍵的是拉絲環(huán)節(jié),要把一厘米寬的篾片剖成20多根晶瑩透明、細如頭發(fā)的細竹絲,才能進一步編織。“剛開始學習的時候,總是掌握不好刀的力度,輕了削不下去,重了又會割到手,每天都是新傷壓舊傷。”竹編之難,讓不少一起拜師學藝的同學望而卻步。但楊昌芹不同,她坐得住,靜得下,肯下功夫,沒過多久,就成了陳文蘭的得意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