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wǎng)重慶7月31日消息(記者李騰飛 陳鵬)據(jù)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一早醒來,客輪已經??吭谖咨酱a頭。巫山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為楚國巫郡,歷史上巫文化、巴楚文化、神女文化交相輝映。“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等名詩名賦,說的就是這里。
來到長江岸邊的巫山博物館時,這里正在進行巫山非物質文化遺產——三峽皮影戲表演。
表演完一段《楊宗保大戰(zhàn)穆桂英》,同心班班主何仕紅喝了一小口水,卷卷衣袖,舉手投足透露著儒雅。35歲的他已經入行學藝20多年。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練功的苦倒還能抗,經濟的壓力卻讓他曾經有過想放棄的念頭。尤其是剛結婚那會,入不敷出,日子難挨。他說:“那時候剛結婚有了小孩,農村演出比較多,但根本養(yǎng)不活一家人。”
巫山三峽皮影,是一種傳統(tǒng)地方戲劇,最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三峽皮影的表演融入了巫山及三峽地區(qū)的本土文化、民俗風情,戲劇形式、表演技巧都獨具特色。三峽皮影的傳承以師承班主為主要途徑,技藝傳承通常有家傳、師傳等。
何仕紅深愛著皮影,更深愛皮影背后的文化,咬咬牙撐了過來。他說:“一踏入皮影戲,用心鉆研,你就會曉得皮影戲背后文化有多深。它是一種文化,入門以后越鉆越深,越來越著迷。”
得益于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扶持力度加大,三峽皮影作為三峽文化的重要內容,得到了更多的出場機會。同心班12個人,現(xiàn)在每個禮拜都要為鄉(xiāng)親和游客們進行表演。
何仕紅現(xiàn)在是巫山三峽皮影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說,要想保持皮影戲的長盛不衰,不斷創(chuàng)新吸引更多年輕人是必然選擇。“用短片,5到10分鐘。我把皮影創(chuàng)新,首先你要讓他看懂,比如拿出來,哪個是孫悟空,哪個是豬八戒,在語言方面通過文字融入故事情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