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秦毅的《META鳥歌》,由樂評人顧超今年5月用手機錄制的自家小區(qū)里一段鳥鳴開場,輔以鋼琴聲。隨后,由算法合成的人工鳥鳴出現(xiàn),逐漸取代來自真實世界的鳥鳴。作曲家借此隱喻了人類對新技術的狂熱追求,并對自然本源發(fā)出追問。除了聽見人工合成的鳥鳴,觀眾還能看見視覺藝術家達彥用AI生成的鳥影。各種被機器發(fā)明出來的鳥,在投影中迭代,奇幻又唯美。
這是鋼琴家俞湘君首創(chuàng)的《彼岸》鋼琴超媒體音樂會系列,近年來每年都與上海觀眾見面。日前,《彼岸4.0》登臺上海YOUNG劇場,帶觀眾遠離水泥森林的喧囂,游歷鄉(xiāng)村、曠野、樹林、山川。今年音樂會的主題是“聆聽生命的風景”。
俞湘君還在音樂會上演奏了約翰·凱奇的《4分33秒》,這恐怕是20世紀最具爭議又影響深遠的“音樂”作品。凱奇讓鋼琴家什么都不做,一個人默坐在鋼琴前,4分33秒后宣布演出結束。達彥為這個版本的《4分33秒》加入了鳥的影像。46只由上海自然博物館提供,由上海的鳥類愛好者拍攝的鳥,在屏幕上隨機出現(xiàn)。這些鳥的影像會隨現(xiàn)場聲音的變化而變化?,F(xiàn)場聲音越混雜,鳥的影像越渾濁,現(xiàn)場聲音越平靜,鳥的影像越清晰。當現(xiàn)場音高到達某個值,鳥的影像會自動切換。(吳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