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悉,中央美術(shù)學院實驗藝術(shù)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陶琪近日在她的微信視頻號“陶琪的實驗藝術(shù)”上發(fā)布短片《劉胡蘭》,影片用愛作為動機來重述劉胡蘭的革命事跡,被網(wǎng)友譽為“新的偉大,新的光榮”。片中插曲《五月的鮮花》傷痛而美麗,旁白和自述動情而真切。關(guān)于實驗藝術(shù),在普通人眼里總是一些稀奇古怪的裝置和出格抽象的行為,但陶琪的作品卻一改人們之前的陳見。她以前衛(wèi)的敘述方式構(gòu)建了感人的樸素故事,喚起常人心中的共鳴,既浪漫深情,又不失對現(xiàn)實的敏銳批評。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90后博士生李佳瑋評價說:“少女的生猛勁兒表現(xiàn)得太靈動了!政治敘事無情,生命敘事有情,給媽媽的梨、情人的糖、少女劉胡蘭的反思都是彩色的,卻隨著生命消逝而黯淡,最終在歌頌的蠟燭光芒中復現(xiàn),不禁讓人想到鮮血也沒能染紅的到底是什么呢?”
觀眾范瑤寫道:“這是幾個小時拼湊堆砌出來的電影說不清楚的。稚嫩也有稚嫩的力量, 站在那兒就是活生生的革命魂,有勁兒啊!單薄的身軀,一雙花棉鞋,一點血色,也顯得格外美麗,生疼,磅礴。原來還看得到劉胡蘭!無聲中的袒露,無贅無留,再次感嘆,這直達的花刃?!?/p>
青年學者謝信步在看后表示:“白棉褲、紅棉衣與血染的白玫瑰相呼應;新舊時代的革命戰(zhàn)士在音樂的起伏中,既傳承又區(qū)別。撕掉偽人道主義者的畫皮,露出的是重生地主的黠笑……劉胡蘭在32年出生,在47年犧牲……革命的故事在30年后返回世界……這個視頻太上頭了,我要再看一遍?!?/p>
青年導演胥豪棟在朋友圈感嘆:“當年14歲的劉胡蘭,就是這股子勁道!這勁道比咱們?nèi)彳?,也比咱們剛強。學習劉胡蘭,不是學她高呼口號無懼赴死,若不是因為愛,誰又會去鬧什么革命?”
陶琪的這版《劉胡蘭》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高校思想教育的正能量回歸氣象,也說明了當代年輕人對革命傳統(tǒng)有了新認識,對先烈的尊重景仰已然上升為價值認同與傳播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