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浣紗終別離,斷纜身負家國義。”7月13日至14日,舞劇《西施》將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上演。究竟這個從苧蘿山下走出的浣紗女是如何肩負起復國重任?她的內(nèi)心又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與成長?不妨走入劇場來尋找答案。作為諸暨市文化藝術(shù)顧問,舞蹈家楊麗萍表示:“舞劇《西施》從年輕人的角度,完成了對經(jīng)典IP的全新解讀,很有新意,也很有想法。”
舞劇《西施》中每個舞段各有其亮點,尤其是西施的代表舞段“響屐舞”,她與眾宮女腳蹬木屐、裙綴小鈴,在不斷鋪陳變化的木板舞臺上翩翩起舞。木屐與木板碰撞的回聲“錚錚嗒嗒”,舞者裙上的鈴鐺“叮叮當當”,相互交織成一支歡快的交響。舞蹈隊形變幻莫測、舞姿婀娜優(yōu)美、音樂歡快跳脫,再現(xiàn)了傳說由西施首創(chuàng)、世界上最早的“踢踏舞”。
作品還引入了浙江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船拳”元素。編導別具創(chuàng)新地將“船拳”融入越王練兵段落的編舞,化拳為舞,于方寸之間舞動乾坤。巧妙地借助道具,展現(xiàn)出戰(zhàn)士們在船頭演練廝殺的雄姿英發(fā);再通過多媒體的光影助力,營造出“三千越甲可吞吳”的雄渾氣魄;鏗鏘有力的鼓點,仿佛傳遞著越王呼之欲出的復國之志,看得人熱血沸騰。
此外,劇中教習嬤嬤的獨舞更是讓人眼前一亮,舞蹈彈跳和武術(shù)技巧剛?cè)岵?、相得益彰,通過身體的流暢性和動作的力量性,展現(xiàn)出古典舞獨特的韻味。這段獨舞展示了中國舞的魅力特點在于其獨特的彈跳和武功技巧相結(jié)合,剛?cè)岵?,詩情畫意,通過身體動作的流暢和力度,展示了古典舞韻味的獨特之處。
舞劇《西施》總編導王韜瑞在舞臺上為觀眾營造了兩層幻境,一層是西施對于愛情的幻想,另一層是勾踐為了復國大業(yè)為吳國營造的紙醉金迷的假象。這兩層幻境通過倒置的舞臺布景來呈現(xiàn),亭臺樓閣、山巒船舶都被倒置在了舞臺上方,呈現(xiàn)一派鏡花水月之像?!斑@種鏡像之美不僅是舞臺呈現(xiàn),更是理想照進現(xiàn)實的共鳴?!彼M^眾在西施的“自我蛻變”中也能反觀到自身的成長心路。
該劇注重東方極簡美學的意象表達,留白藝術(shù)在劇中隨處可見。無論是在舞美還是舞段設(shè)計上,作品摒除傳統(tǒng)、刻板的形式美,將東方雅韻與現(xiàn)代極簡相結(jié)合,給觀眾想象空間。整個舞臺充滿紙雕質(zhì)感,配合留白的燈光藝術(shù)、虛實結(jié)合。一船一槳一空地,潺潺溪水身前過,一方紅絹兩花燭,禮成人去空成歡。
作品由陽東霖和賈雷擔任服裝和造型的設(shè)計制作,主打游走于時尚與古典間的新國風理念。服裝制式根據(jù)春秋時間古越服飾特色進行意象化提煉的,服飾用色皆選自中國傳統(tǒng)色,如響屐舞中濃烈的煙脂和朱紅色、鄭旦身上的石青色,都是人們所熟悉的國畫顏色。
“這是一場探索女性成長與蛻變的綻放之旅?!背銎啡?、總制作人謝瓊表示:“西施代表著一種女性力量,讓人感悟其心懷天下的胸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