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標題 abcdefg
三
十功名塵與土
八
千里路云和月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岳飛在靖江人民心中是不可替代的存在
是靖江人民最早的精神圖騰
今天,就跟隨小編一起“憶岳飛”
《宋史???宋高宗本紀》記載:“詔飛退守通、泰,有旨可守即守,如不可,但于沙洲保護百姓,伺機掩擊。飛以泰無險可恃,退保柴墟,戰(zhàn)于南霸橋,金大敗。渡百姓于沙上,飛以精騎二百殿護,金兵不敢近”。這里的“通”指南通;“泰”指泰州;“沙洲”、“沙上”,即馬馱沙,今靖江市沿長江一帶;“柴墟”,今泰州市口岸鎮(zhèn)?!鞍傩铡敝附措y民。這些難民就是如今靖江人的祖先,也就是說,南宋建炎四年抗金名將岳飛退軍江陰軍沙途中,安置江淮難民于馬馱沙,百姓感其德,立祠建廟予以紀念。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 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岳王廟 】
然而,靖江岳王廟是岳飛在世時建的,因此也是全國最早修建的岳王廟。
岳廟占地2800平方米,為宋式建筑,敦重莊嚴,氣勢恢宏。廟正中大殿是思岳殿,大殿正中為岳飛坐像,紅纓帥盔、紫袍金甲、足履武靴, 神態(tài)英武逼人。坐像兩側(cè)是八大將之像,栩栩如生,坐像上方“盡忠報國”四個大字氣吞山河。

思岳橋,原名“望岳橋”,是岳飛撤退到江陰時,馬馱沙百姓送別岳飛之處,橋身表面飾以花崗巖,雖然不是古物,卻也不失氣勢。
在岳王廟不遠處的江平路五圩港橋附近,豎立著一座“白衣堂”大型仿古地名牌。
如文化長廊內(nèi)
“白衣堂的由來”故事所述
白衣堂與岳飛渡難民于陰沙的
史實聯(lián)系在一起
白衣堂本身是一座廟堂,在岳飛贈送白袍的傳說中,岳飛被以“莫須有”罪名迫害后,靖江百姓自發(fā)在岳飛脫袍的地方建起紀念廳堂,供奉白袍,世人在此瞻仰這位抗金英雄、愛國名將。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其實:
在靖江民間,
還有這樣一個傳說。
傳說的內(nèi)容是這樣
據(jù)說南宋皇帝趙構(gòu)與宰相秦檜狼狽為奸,欲與金兵請和,把精忠報國的岳飛視為眼中釘,一日連發(fā)12道金牌,急詔岳飛回京。中原百姓依依不舍,擔心金兵再犯,重入水火,意欲跟隨岳飛撤離。岳飛愛民如子,豈忍拒絕?于是帶難民一同南下。當他們千里迢迢來到揚子江邊的馬馱沙時,岳飛徹夜難眠,便起身踱出帳篷,借一彎冷月察看四方。他見此處負江阻海,襟越銜吳,確是一方要地;雖然荒草萎妻,卻有山有水,宜糧宜桑,分明是大江懷中的一顆明珠!一時欣喜,不覺曉露已濕須眉。
翌日,岳飛召集百姓說:“你們不要隨我渡江南下了,就在這里落腳謀生吧!別看它眼下荒蕪,將來定是魚米之鄉(xiāng)!我愿這里八百年無水災(zāi),八百年無旱災(zāi),八百年無兵災(zāi)?!痹涝獛浀脑捸M能不聽?從此,百姓們便在這里安家落戶,繁衍生息。岳飛一走,百姓感恩戴德,祈望他長命百歲,遂造祠堂,這塊地方后來成了集鎮(zhèn),便叫生祠堂或生祠鎮(zhèn)。
靖江如今的“八大姓”朱、劉、陳、范、馬、陸、鄭、祁,都是跟隨岳飛南下的中原士兵和百姓的后代。
小編覺得
傳說雖然與史實不盡相合
但卻為史實寫意傳神
都表明靖江與岳飛血肉相連
更表達了我們祖先對岳飛恩德之感念
精忠報國,薪火相傳
岳飛的名字
深深地銘刻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間
也同樣鐫刻在靖江人的心中
靖江人民一直深愛著岳飛
一直銘記著岳飛
一直秉承著
岳飛忠孝、智勇、仁義、誠信的優(yōu)秀品格
岳飛精神已然成為
引領(lǐng)一代又一代靖江人
勵志向上的動力源泉
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
讓我們一起緬懷這位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