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泗陽縣是革命老區(qū),有著光輝的革命歷史。抗日戰(zhàn)爭時期,泗陽人民在中共泗陽縣委的領導下,不畏強暴,與日寇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為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重大的歷史貢獻。其中,有這樣一群女英雄,我們不該忘記,也不能忘記,她們就是蘇北大地上的巾幗英杰。
△泗沭、泗陽、淮泗三縣及運河特區(qū)區(qū)域圖(泗陽縣檔案館藏)
在抗日救國斗爭中,根據形勢需要,泗陽境內先后成立了泗陽、泗沭、淮泗、運河特區(qū)四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
在黨的領導下,隨著抗日運動不斷深入人心,婦女救亡工作也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婦女骨干越來越多,農村婦女的覺悟也有較大提高,爭取婦女解放的要求愈加迫切,建立婦救會勢在必然。
婦救會是婦女救國會的簡稱,它在整個敵后全民抗戰(zhàn)中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正如毛主席指出:“婦女在全面抗戰(zhàn)中有非常重大的作用,教育子女,鼓勵丈夫,教育群眾,都要通過婦女來完成…婦女的力量是偉大的,現(xiàn)在抗戰(zhàn)要有婦女參加,生產也要有她們。世界上很多事情,沒有婦女的參加,就不會取得成功。”
△中共江淮二地委關于加強婦女工作的指示(泗陽縣檔案館)
1942年7月,泗陽抗日民主政權為提高婦女的階級覺悟和愛國思想,把婦女組織起來,發(fā)動廣大婦女積極參加婦救會組織,使她們成為一支抗日生力軍。據史料記載,泗陽縣成立縣婦救會,經過婦救會成員的推選,陳同軌任會長,張仲萍為副會長??h婦救會成立后,三莊區(qū)很快建立了十個鄉(xiāng)婦救會,發(fā)展會員一千二百多人。以婦救會為主體,加上姊妹團、識字班等婦女組織與團體,團結了眾多婦女骨干和廣大婦女,成為解放區(qū)一支強大的力量。各區(qū)、鄉(xiāng)、保婦救會積極組織起來,成員大多是做過鄉(xiāng)長、鄉(xiāng)指導員及地委干校培育出來的女同志和在各項工作中涌現(xiàn)的積極分子。婦救會的成立,標志著婦女運動打開了新的局面,廣大婦女中蘊藏的分散革命力量迅速被整合,匯入到抗日救國、解放社會、解放自己的洪流中。
學習文化 尋求自身解放
1942年秋,泗陽縣委舉辦農、青、婦干部積極分子訓練班,由文教科(股)牽頭,各群眾團體參加,以農村小學為基地,由學校派出教師承擔教學任務,從而加強了對識字班的指導,使這項工作走上了正軌,并得以迅速發(fā)展。政府發(fā)動婦女上識字班學習文化,如泗沭一區(qū)十一村就組織了四十二個婦女識字班,共有學員五百四十四人,還組織了八個讀報小組,共有四十七人參加。到抗戰(zhàn)勝利前夕,泗陽縣各區(qū)、鄉(xiāng)凡有學校的村子都組織了識字班。與此同時,婦救會還組織婦女參加生產支援抗日,教育婦女剪發(fā)、放足,反對包辦婚姻,實行婚姻自主,講形勢講任務。動員大家走出家門參加抗日救亡工作,婦女干部隊伍隨之不斷擴大。
為克服日軍、國民黨政府經濟封鎖造成的困難,婦救會增設了紡紗課程。當時,三莊區(qū)婦救會會長陸先進發(fā)動群眾減租減息,帶領婦女紡紗織布,發(fā)動民眾開荒種地,進行生產自救。為帶動婦女學習紡織,每到逢集,陸先進扛著紡車,到人群最密集的地方,傳授紡織技藝,吸引了過往的人,遇到想學習紡織的婦女,陸先進即時給予指導。
經過反復的宣傳,廣大婦女認識到,學到手藝,既可為抗日出力,也可提高自己的地位。因此,她們學習紡織和農業(yè)生產的積極性高漲,很多婦女學成之后把紡紗技術傳給更多的鄉(xiāng)親。當年農民中流傳著這樣一首歌,“雨打三九頭,犁牛遍地走。不分男女年老和年幼,多出力多把汗來流。有飯吃,有衣穿才能保家鄉(xiāng)”就是當時生活的寫照。在婦女們影響下,有些男同志也擺起了紡車。
在艱苦激烈的斗爭中,陸先進成了群眾愛戴的婦女干部。內戰(zhàn)爆發(fā)后,她在《淮海報》上刊文,譴責國民黨反動派,揭露蔣介石反共反人民的罪行,積極動員群眾反對內戰(zhàn)。1947年,她擔任泗沭縣婦女聯(lián)合會主任,領導全縣婦女堅持敵后斗爭和支前工作,卓有成效。
在紡織運動中,婦救會干部是紡織技術的積極推廣者。掌握技術后,她們就背上棉花、紡車,走家串戶,手把手地教群眾紡線、織布。經過婦女干部們的艱辛努力,婦女群眾及其公婆、丈夫看到了紡織的好處,紡織運動的蓬勃發(fā)展,婦救會干部的付出是不可估量的。雖然紡紗織布是婦女工作的中心,但是這百來人也是一支精干隊伍,教育培養(yǎng)工作不能放松。尤其是新提拔的脫產女同志,她們不僅需要學習紡織,還要學習文化,學習軍事,積極進行反掃蕩訓練。
據此,培訓班又開設了文化政治等課程。一般都是晚上開課,培訓內容理論結合實際,上課的條件很差,沒有黑板和粉筆,就在墻上劃;學員沒紙沒筆,就在手心劃,需要寫的時候,就用泥塊在門上、墻上寫。培訓一段時間后,婦女們學會了識字、記賬等知識,思想覺悟得到提高,為她們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組織農會 開展生產運動
1944年春,泗陽抗日民主政權貫徹黨中央毛主席提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堅持依靠貧苦農民,團結廣大群眾,在各區(qū)、鄉(xiāng)、村建立農會組織;依靠農會,執(zhí)行減租、減息法令;根據災荒情況,組織群眾恢復生產,開展生產自救。根據地逐步開展了大生產運動,群眾積極響應,組織農業(yè)互助組。
在這期間遇到的困難是“豐衣”的問題,種棉花、織布有很大難度。婦救會打聽到從河南、山東過來的人有紡紗織布種棉花的技能,就出面請他們來為大家培訓這些技能,培訓工作進行的很順利,當年就取得了好成績,平均每畝農棉有五六十斤的好收成,婦救會將各類培訓實踐的成果經驗在全縣加以推廣。
△穿城區(qū)群眾開展紡紗競賽
婦救會的織布班規(guī)模也在有序擴大,有400多臺機器,已成長為一個龐大的群眾組織。為喚起眾多婦女的覺醒,使之成為抗日的生力軍,縣委決定在全縣推廣紡紗織布技術,讓訓練班學員當老師,負責到各地培訓。織布的同時也把革命的火種播撒到了人民群眾的身邊。經過培訓,很多家庭婦女學會了自紡自織,過冬問題有了保障。大家學會了技藝,同時,積極開展大生產運動、參加對敵斗爭、擁軍支前等中心任務。
參加婦救會,點燃了許多勞苦婦女的革命熱情,已成為婦女群眾的向往和榮耀,在轟轟烈烈的抗戰(zhàn)斗爭中,訓練班學員們都提高了斗爭的覺悟,留下了很多婦女群眾催人淚下的斗爭故事,也鍛煉出一批優(yōu)秀的婦女干部,彰顯了淮海地區(qū)廣大婦女保家衛(wèi)國、驅除日寇的鋼鐵意志和堅強決心。
傳授布藝 織布支援前線
1944年秋,淮陰地委書記來泗陽檢查縣聯(lián)社工作時說:“紡紗、織布作為婦女中心任務,這樣決定很好,我建議首先在婦女干部中確定這樣的思想,學會紡紗織布又要配合做好婦女工作,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p>
縣農會長兼縣聯(lián)社主任夏林在全縣婦女干部大會上傳達地委的指示,爭取將紡紗織布在全社會面鋪開,還組織婦女全員參與培訓,講了織布與穿衣的關系,后勤與軍隊的關系。大家聽了反響很熱烈,紛紛表示要做紡紗織布的帶頭人。想學織布的人很多,口糧問題很難解決,只好用逐步招生的方法??h聯(lián)社干部四處奔忙,添置四臺織布機,培訓班初具規(guī)模,紡織訓練班正式運轉。
△紡紗織布忙
訓練班的學員非常認真,大家很珍惜這樣的機會,干勁十足。通常是天一亮就開始紡紗織布,一直干到天黑,工作效率非常高,紡出的紗都是當時的一級好紗。她們懂得節(jié)約原料,基本上不浪費棉花,一斤棉花能紡一斤紗,不僅能得到工錢,還能另得一兩紗線。大家學會了紡紗,又計劃著學習織布,但庫存的原料(紗)是有限的,僅夠兩張布機來操作,每次培訓只能有兩人上機操作。只能輪流上機學習,這樣學習和生產兩不誤。婦女們從自己的實踐中感受到自力更生的益處,她們有著無比的自信。
織布訓練班的成果,很快就在全縣推廣,帶動許多婦女走出家門,積極參加田間勞動和抗日斗爭的各種活動,支持革命工作。為了擴大影響,使更多的姐妹能學會織布,縣聯(lián)社和各區(qū)婦救會長挑選年紀較輕、有培養(yǎng)前途、不脫產的婦女干部進行宣傳動員。人招齊了,大家分工協(xié)作搭建場房、制作簡易土織布機,節(jié)省了很多開支。
學員們經過教育動員,懂得了學習織布的目的和意義。簡易的織布機整天“咯噠”地唱,紡車“嗡嗡”地伴奏,嗡嗡的紡輪聲和嗒嗒的織布聲,與婦女們的談笑聲交織在一起,他們共同組成了一個抗戰(zhàn)團體,是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里一道美麗的風景。
文藝宣傳 激發(fā)革命熱情
抗日戰(zhàn)爭期間,各鄉(xiāng)、村都有夜校和劇團,在不同時期根據不同要求,以一些真人真事為題材,自編自演了很多群眾喜聞樂見的小戲,還大量利用民間的花船、高蹺等傳統(tǒng)形式,注入新的內容開展宣傳。田間地頭到處都能聽到抗日小詩、抗日歌曲和自編的生產小調,如抗日小詩《夏征》:“南風送暖麥登場,打清揚凈送公糧。民食軍需同兼顧,生產殺敵兩事忙。”以及《秋夜》:“炊煙四起收工忙,一席乘涼曬谷場。玉米南瓜晚飯后,卷煙共話掃敵頑?!?選自《泗陽文史資料》)這些文藝形式對于宣傳抗日,鞏固抗日根據地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那時,群眾跳秧歌舞也很熱火,全縣組織了四百多人的秧歌舞隊,在泗陽王集西邊的一個大場上跳呀,扭呀,唱呀,優(yōu)美的歌聲唱出了廣大婦女對和平的熱切期盼和對八路軍的衷心愛戴。
動員參軍 共同捍衛(wèi)家園
1943年冬,泗沭縣掀起參軍熱潮,陸先進一個人動員7名青年入伍,被泗沭縣評為“一等擴軍模范”。1944年,陸先進以全票當選為泗沭縣穿城區(qū)婦救會會長。當年端午節(jié)前后,有一部分新四軍從前線下來在穿城區(qū)整訓,她帶領婦女去軍隊駐地慰問,拆洗縫補,給駐軍洗衣800套,做衣、補衣700套,拆洗被子30多條,還幫傷兵洗血衣110套。她還經常帶頭磨軍面、做軍鞋。她領導的婦女做的軍鞋數(shù)量多、質量好。有的還加做鞋墊,用紅線繡上“抗戰(zhàn)到底,勝利前進!”鼓舞官兵斗志。
1945年秋,泗沭縣組織反攻團,又一次掀起參軍熱潮。陸先進領導的穿城區(qū)婦救會工作尤其活躍,她動員18個青年入伍,出現(xiàn)母親送兒子、妻子送丈夫參軍的場景,也因此她再次被評為泗沭縣“一等擴軍模范”“淮海區(qū)一等擴軍英雄”。據泗陽支援淮海戰(zhàn)役數(shù)據統(tǒng)計檔案記載,在淮海戰(zhàn)役中,泗陽、淮泗有四期近10批民工支前,泗陽縣共出大車600余輛,小車1000余輛,小驢2700頭,出民工1.8萬人次,送面粉275萬余斤,擔架2550余副?;淬艨h七個區(qū),磨面粉307萬余斤,做軍鞋1.7萬雙,在支前中評出各類支前功臣2000余人。這些數(shù)據,很多都是廣大婦女做出的貢獻。
婦救會的成立,培養(yǎng)了婦女積極分子的抗日意識,大力宣傳了黨的方針政策,培養(yǎng)、發(fā)展了一批黨員,支持八路軍各部隊的抗日活動,建立了黨同人民血肉相連的密切關系,在黨組織的帶領下,婦救會積極配合青救會,加入到保衛(wèi)人民的行列中,她們用柔弱而堅強的身軀撐起了全面抗戰(zhàn)的半邊天,成為堅持抗戰(zhàn)、建設根據地的一支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