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jié),當城市被熱浪席卷,皖南的徽州古村落卻自有一番清涼天地。粉墻黛瓦間,天井、巷道、青石板與水井共同編織出一套傳承千年的避暑智慧,讓現(xiàn)代人驚嘆于古人的生態(tài)哲學。
在黟縣南屏村的一戶老宅子里,主人家就坐在天井下與街坊鄰居聊著家常。頭頂一方湛藍天空,四面高墻將暑氣隔絕在外,老話講“四水歸堂”,這天井不光聚水聚財,更是天然的空調。
天井作為徽派建筑的核心,其科學設計暗含玄機。熱空氣上升從天井排出,地下冷空氣通過巷道補充,形成垂直對流。據(jù)悉,正午天井下方溫度可比室外低3—5℃。
“天井起到通風排氣的作用,通過天井可以排潮、通風?!痹伪剃栨?zhèn)南屏村村黨總支副書記的葉麗平介紹道。
沿著村中青石板路前行,腳下傳來泠泠水聲。流動的地下水會帶走石板蓄積的熱量,水汽蒸發(fā)增加空氣濕度,配合高墻遮蔭,體感溫度大幅下降。除此之外,徽派民居的井臺設計也堪稱微氣候調節(jié)大師手筆,井壁青石吸收地下水寒氣,通過熱傳導降低周邊建筑溫度;井口形成的負壓區(qū)加速空氣流動,配合巷道形成“穿堂風”,俗稱會“制冷”的天然冰箱。
“南屏村有72條巷,36口井,村中的36口井一是方便村民取水、用水,二是通過水井加速空氣流通,降低溫度。”葉麗平表示。
“老祖宗的智慧,解的是千年難題。”當現(xiàn)代建筑還在堆砌空調設備時,徽派建筑用最樸素的生態(tài)法則,給出了低碳生活的答案。在這個夏天,不妨走進徽州,觸摸那些被歲月打磨的青石板,聆聽地下潺潺水聲,感受穿越千年的清涼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