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今晨獲悉,知名畫家黃永厚于8月7日晚19點在安徽合肥去世,享年91歲。劉海粟曾評價黃永厚說:“文真、字古、畫奇。”朱屺瞻則說:“畫這種畫要讀好多書。”用畫筆來思考,關注心靈,關注當下,關注社會問題,是黃永厚畫作的美學特征。
黃永厚與雜文家陳四益曾在《讀書》等雜志開辟文畫專欄,針貶時弊,影響極大。
黃永厚與其哥哥黃永玉同是知名畫家,但內(nèi)在風格卻有較大不同。據(jù)業(yè)內(nèi)人士介紹,兄弟倆曾有十多年不相往來,后來終于和好,其中一言難盡。黃永厚身上的文人氣更重。
作為畫家、作家,黃永厚從來不愿意當一件工具,哪怕是一件金光閃閃的工具。這是黃永厚在畫上喜歡題寫長跋的一個理由。長跋,是黃永厚觀察現(xiàn)實,反思自己的過程,是黃永厚不甘沉淪,拒絕媚俗的表現(xiàn)。
黃永厚生于1928年,土家族,湖南鳳凰人。在黃家排行第二,早年因其兄長黃永玉離鄉(xiāng)求學而承擔起了黃家“長子”的責任,后又因畫過抗戰(zhàn)宣傳畫而應召當兵,入過軍校,做過中尉;新中國成立后,由哥哥黃永玉介紹,考入中央美術學院讀書。 1960年,從央美畢業(yè)后去了安徽合肥工業(yè)大學執(zhí)教。黃永厚藏書、讀書甚豐,屬于中國畫中的“文人畫”派,其作品除少量山水、花卉外,大都取材于歷史題材和民間傳說中的人物。曾在畫作中題“盡似古人,要我何用”以自況。劉海粟曾評價黃永厚說:“文真、字古、畫奇。”朱屺瞻則說:“畫這種畫要讀好多書。”用畫筆來思考,關注心靈,關注當下,關注社會問題,是黃永厚畫作的美學特征。
他曾說,“畫家就不是社會人嗎?不聞不問那把砍刀就不會砍到畫家脖子上了?要講讀書,《論語》、《莊子》、《史記》都管不到這個份上來,你得另想辦法去找書來讀,讀讀報評聽聽高明如何評價。我的畫就像當前的時評,我不做旁觀者。要起哄那是不用學習的,最近我讀勒龐的《烏合之眾》就是從這本書里照自己的影子。你看看,有幾個人逃出‘烏合之眾’?尤其像我這樣當兵出身的人,可以說是天生的由人支使的料。”
一位學者對“澎湃新聞”表示,黃永厚先生特別喜歡《世說新語》,畫過不少關于《世說新語》的題材。他曾說:“想達到《世說新語》的味道,很難。明清小品,像張岱那種,寫得多好。這個社會讓人體會不到快樂的生活,體會不到詩意。假如你們寫不出像李義山這樣的東西,怨不得你們,生活所逼。我們極容易做奴隸,以前做極權政治的奴隸,現(xiàn)在做錢的奴隸。”
面對畫壇流行“錢多人傻”之象,黃永厚依然保有古風。他說:“這個世界沒有誰對不起我。但我一點也不吸引眼球,講話絕對語不驚人。”而黃永玉在為他寫的《晨鐘暮鼓八十年》中說:“他的畫風就是在幾十年精神和物質(zhì)極度奇幻的壓力下形成的。我稱之為‘幽姿’,是陸游詞中的那句‘幽姿不入少年場’的意思。無家國之痛,得不出這種畫風的答案。陸游的讀者,永厚的觀眾,對二者理解多深,得到的痛苦也有多深,排解不掉,撫慰不了。”
中國作家書畫院常務副院長張瑞田說,黃永厚先生是一位有思想、有激情、有正義感的畫家、作家。他在北京居住期間,屢屢拜訪,衡文論藝,受益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