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施晨露
“一直希望看到年輕的昆曲新一代在舞臺上吸引年輕的新一代觀眾,我很高興,因為今晚看到了。”退休會計師、昆劇迷黃先生說。
昨前兩日,上海昆劇團全本《牡丹亭》亮相第52屆香港藝術節(jié),這也是全本《牡丹亭》創(chuàng)排以來首次境外演出。盡管連日來香港遭遇寒潮,香江畔,1700余座的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熱流涌動。2日晚的上本演出票早早售罄,不少香港觀眾買齊全本三場演出票,一個周末泡在劇院。開場前,不少觀眾提前抵達,既有結伴而來的老觀眾,也有年輕人舉著門票與演出海報“合影”打卡。
大幕拉開,以轉臺設計為主的舞臺,行云流水般呈現(xiàn)閨閣、花園、宮殿及鄉(xiāng)村等場景變化,節(jié)奏明快且充滿電影感。布景、燈光與服裝皆結合昆曲典雅韻味與現(xiàn)代審美風格,營造出虛幻朦朧、詩意唯美的舞臺氛圍。
“到香港演出就像回家,香港觀眾看著我們成長,看著昆曲從無人喝彩到今天一票難求。”上海昆劇團團長谷好好說,“檢驗一個劇種的活力,要看有沒有市場、有沒有觀眾。”
滿臺“青春”挑大梁
湯顯祖“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亭》。上海昆劇團對《牡丹亭》的修改提高與演繹有十余次之多。2022年,上海昆劇團探本溯源,鉤沉史料,沉心細磨,以忠于原著精神為宗旨,用新時代審美觀首次創(chuàng)排全本55出《牡丹亭》,通過上、中、下連續(xù)三臺大戲的體量,深入挖掘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人文價值和藝術價值,打開“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精美藝術畫卷。
傾上昆全團之力排演的全本《牡丹亭》,匯聚業(yè)內(nèi)一流主創(chuàng)團隊,郭小男擔綱導演,在已故劇作家王仁杰劇本的基礎上,參與全本《牡丹亭》劇本改編,特邀岳美緹、蔡正仁、張靜嫻、計鎮(zhèn)華、劉異龍、張銘榮、李小平等多位國寶級昆劇表演藝術家指導??倳r長近八小時的全本《牡丹亭》忠實還原湯顯祖原著的主題內(nèi)容與精神內(nèi)涵,特別是將歷來甚少演出的20出戲重新納入,在原本的愛情主線外,鋪陳社會背景,升華人物對生命意義的追尋,做到“舊中見新,新中有根”,原著每出戲末的集唐詩也首次呈現(xiàn)于舞臺之上。
滿臺“青春”共挑大梁。全本《牡丹亭》杜麗娘、柳夢梅由“昆四班”羅晨雪、胡維露擔綱,“昆三班”梅花獎得主吳雙飾演判官和完顏亮。上昆行當齊全、文武兼?zhèn)涞膬?yōu)勢也得到發(fā)揮,一批優(yōu)秀青年演員演繹杜夫人、春香、陳最良、石道姑、判官、完顏亮、李全、楊婆等劇中配角,增色增趣。此番赴港,上昆演職人員組成百余人團隊亦是全本《牡丹亭》龐大體量的折射。
“所以你更要認真演”
“我們幾乎演遍了香港的劇場。”谷好好感慨,上海昆劇團與香港文化界、香港觀眾一次次“雙向奔赴”,緣分延續(xù)至今。1992年,上海昆劇團就曾參加香港藝術節(jié),演出《玉簪記》等經(jīng)典劇目;劇團代表劇目《長生殿》《臨川四夢》等都在推出后第一時間奔赴香港演出。2019年初,香港西九文化區(qū)戲曲中心開臺啟用,上海昆劇團成為內(nèi)地第一家在這里上演大戲的院團。
1999年,上海昆劇團推出上中下三本35折《牡丹亭》,連演三晚,創(chuàng)造全國第一。當時由蔡正仁、岳美緹、張靜嫻等9位藝術家?guī)ьI昆三班年輕人,共三組主演輪流登場。2000年,上海昆劇團攜三本《牡丹亭》在香港參加千禧年跨年演出,戲迷黃女士姐妹倆正是臺下觀眾。“見過這些‘大熊貓’,誰能不為昆劇之美折服?”時隔20余年,姐妹倆依然對當年演出盛況記憶猶新。不僅看戲,她們也學戲,和上昆老藝術家結下深厚情誼,“岳美緹老師一直問我們,這次票賣得怎么樣?”
“我的老師岳美緹是上昆第一位女小生,我很幸運,能有師承。”胡維露說,出發(fā)香港前收到岳老師發(fā)來的微信,“老師說,一個好消息,票賣得很好,第二句話就是‘所以你更要認真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