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忙時節(jié),合肥市廬江縣同大鎮(zhèn)的稻田里,早稻栽插全面展開,為萬畝良田披上 “新綠”。其中一塊田里的早稻已進入分蘗期,長勢旺盛,與其他常規(guī)移栽的秧苗形成鮮明對比。
“這塊田是我們 4 月 2 日用覆膜機插秧技術栽種的,栽秧的同時給田塊鋪上全生物降解地膜。我們首次在早稻種植上使用該技術,沒想到移栽時間不僅能提前 15 天左右,而且長勢還這么好!” 種糧大戶余小俊興奮地向記者分享運用水稻覆膜機插秧技術后的新變化。
這一新變化得益于合肥圍繞促進糧食生產大面積單產提升,大面積推廣新品種、新裝備、新技術、新模式 “四新” 疊加集成的增產增效技術。“水稻覆膜機插秧是我市諸多‘四新’技術集成項目之一,也是今年重點推廣的水稻種植技術之一。” 合肥市農業(yè)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那么,一塊生物降解地膜,究竟會給水稻的生產方式和耕作模式帶來哪些 “好處” 呢?
“膜” 法一:“省” 農時,“優(yōu)” 農事,促進高效耕作
好的技術集成,關鍵在于推廣應用并獲得農民認可。合肥市農業(yè)農村局著力建立健全 “農技專家團隊 + 試驗示范戶 + 大面積應用” 的推廣機制,讓 “四新” 集成技術方案轉化為農民看得見、摸得著的具象化成果。
廬江縣郭河鎮(zhèn)種糧大戶丁玉華去年使用覆膜機插秧技術后發(fā)現,早稻和再生稻的生育期相比不覆膜田塊至少縮短 5 - 7 天。這一試驗結果令他十分驚喜:“今年,我提前 7 天就用覆膜機插秧技術栽插了 100 畝早稻。現在已經 14 天,早稻都已經返青,長勢良好。”4 月 28 日,丁玉華在田間查看早稻長勢時向記者介紹。
“應用這項技術,早稻栽插期提前,農戶在農機調度、勞動力分配和育秧上能搶出更多時間,為后續(xù)晚稻種植騰出時間窗口,實現‘一季搶早、全年主動’的良性循環(huán)。” 安徽省農業(yè)技術推廣總站專家劉利平說,“今年在合肥市早稻上的試驗示范,為全省再生稻推廣至沿淮區(qū)域提供了有益探索。”
“膜” 法二:“穩(wěn)” 生長,“增” 產量,促進產能提升
為推動水稻覆膜機插秧先進技術與農民實際生產有機結合,實現從小批量 “試驗田” 到大面積 “實產田” 的跨越,合肥市在實踐中探索出 “深施緩釋肥、控制灌溉、保持膜下土壤濕潤、全程免施除草劑” 等田管技術,并指導農戶運用,同時將示范戶培育成帶動周邊農戶覆膜生產的 “田秀才”。
廬江縣同大鎮(zhèn)種糧大戶潘英友去年在市農技人員指導下首次使用該項技術便嘗到增產甜頭:“去年我種植了 200 畝,地膜覆蓋后只要保持田塊濕潤,其他田管與一般田塊沒有區(qū)別,操作簡單。與不覆膜田塊對比,稻稈更壯實,倒伏少了,每叢穗數多了 3 株左右。經測產,覆膜水稻平均增產 10% 以上。”
潘英友表示:“今年有了經驗,我準備再栽種 600 畝,相信會增產更多。” 廬江縣農技推廣中心主任吳晨陽介紹,地膜保溫保墑的特性促進根系發(fā)育,使莖稈基部節(jié)間增粗,抗倒伏能力提升,為增產奠定基礎。
“膜” 法三:“控” 雜草,“減” 施藥,促進生態(tài)種植
在常規(guī)耕作稻田里,雜草的人工和藥物防除不僅增加成本,還影響產量和品質。水稻覆膜機插秧技術有效解決了傳統(tǒng)種植模式下 “草” 難除、“藥” 多施等影響水稻產量和質量的難題。
“十幾年前,我們這里開始種直播稻,田間出現一種新雜草,與水稻習性、生長非常相似,我們當地人稱之為‘野稻’,極難防除,嚴重影響水稻產量!” 肥西縣高店鎮(zhèn)種糧大戶王世青過去幾年一直為稻田里的 “野稻” 苦惱。去年,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態(tài)采用覆膜插秧方式種植了 50 畝水稻:“水稻分蘗到封行期,覆膜區(qū)域沒有了‘野稻’這個煩心事,今年我將擴大種植到 500 畝。”
“稻田雜草抗藥性強,除草劑用量占農藥總量的 40%。應用覆膜技術后,雜草被物理隔絕,農藥用量隨之銳減,膜‘法’‘打敗’了雜草,降低了用藥,生態(tài)壓力顯著降低,水稻的生長品質也大為提高。” 合肥市農業(yè)經濟技術服務管理總站站長戚傳勇介紹。試驗數據顯示,全生物降解地膜通過阻斷光照抑制雜草生長,示范區(qū)實現除草劑 “零使用”,農藥總用量下降超 60%,為農業(yè)面源污染治理提供了有效解決路徑,也為糧食生態(tài)種植及提升水稻加工產品的生態(tài)附加值創(chuàng)造了增值空間。
據悉,今年合肥市投入 500 萬元資金加強 “四新” 技術集成推廣,僅水稻覆膜機插秧的 “四新” 技術集成示范區(qū)面積就將達到 2 萬畝,成為全國首個突破萬畝的示范應用市。
安徽農業(yè)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教授張云華評價:“全生物降解地膜技術兼顧減污降碳與穩(wěn)糧增收,是農業(yè)綠色轉型的重要突破口。合肥的實踐為長江中下游稻區(qū)提供了可復制經驗。”
合肥在線-合新聞記者 衛(wèi)曉敏 通訊員 徐飛揚 饒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