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安徽財經大學“00后”大學生張潤垚在合肥成功捐獻301毫升造血干細胞,為一名素不相識的血液病患者帶去了重生的希望。7月12日,記者聯(lián)系上張潤垚的時候,他正在淮南家中休養(yǎng)。
張潤垚是安徽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的一名大二學生,不僅成績優(yōu)秀,還是校園里的“公益小達人”。作為校學生團體聯(lián)合會主席團成員和班級班長,他積極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累計公益服務時長已達730小時。
張潤垚與造血干細胞捐獻的緣分始于2023年10月。當時,剛滿18歲的張潤垚正在參加新生軍訓,校園里停放的獻血車吸引了他的注意。于是,張潤垚挽起衣袖,獻出了人生第一份熱血。捐獻過程中,他在工作人員的介紹下,了解到中華骨髓庫,便毫不猶豫地留下了血樣。“當時覺得如果能匹配上,救人一命是件好事。”張潤垚回憶道。
今年6月,張潤垚接到了蚌埠市紅十字會的電話,告知他與一名患者初步配型成功。得知消息后,他既驚訝又激動,第一時間與家人溝通,毅然決定伸出援手。當時正值期末考試周,為了兼顧學業(yè)和捐獻,他一邊認真復習,一邊調整作息、科學膳食、堅持鍛煉,只為以最佳狀態(tài)進行捐獻。
從7月6日開始,張潤垚入住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安徽省立醫(yī)院)。每天早晚各注射一針動員劑,共打了9針。盡管出現(xiàn)了腰酸等不適反應,但他認為都是小事情。7月11日清晨,造血干細胞采集正式開始。采集室內,儀器運轉的嗡鳴聲輕柔而規(guī)律,如同生命的脈搏在跳動。透明的采集管中,殷紅的造血干細胞混懸液緩緩匯聚,每一滴都凝聚著新生的可能。張潤垚靜靜地注視著,目光柔和而堅定。
“我從小就不怕打針,躺幾個小時就過去了。”捐獻當天,張潤垚的父母和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全程陪伴,學校領導和老師也專程前往醫(yī)院慰問,為他加油打氣。隨著儀器發(fā)出"滴——"的一聲輕響,采集過程圓滿結束,301毫升“生命火種”被裝進保溫箱,啟程送往外省。
捐獻完成后,張潤垚的身體狀態(tài)良好,僅有些許疲勞感。“比起患者承受的痛苦,我能做得微不足道,現(xiàn)在最大的心愿,就是這位素未謀面的患者能夠早日康復,重獲健康的人生。”
合肥在線-合新聞記者 邵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