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2025海峽兩岸(昆山)中秋燈會再啟幕。在一組組融合兩岸文化元素的主題花燈與無人機燈光秀中,燈會以慧聚廣場和水鄉(xiāng)周莊為天然舞臺,鋪開一幅兩岸融合、科技賦能、文化共生的璀璨畫卷。
從1990年第一家臺企順昌紡織落戶,到如今超6100個臺資項目、700億美元投資在此扎根,經(jīng)濟合作的“硬實力”背后,始終離不開人文交流的“軟支撐”。
伴隨著一條聞名全國的“昆山之路”,缺少“對臺之便”的昆山敢闖敢試,以“產(chǎn)”為引、以“人”為核、以“文”為脈,在“一城聯(lián)動兩岸”的實踐探索中,蹚出一條昆臺融合發(fā)展的“樣板路”。
以燈為媒,照亮“兩岸一家親”融合圖景
“5、4、3、2、1——”9月29日晚,隨著倒計時劃破夜空,慧聚廣場的無人機如銀梭織就天幕,與AR互動燈組變化出各種兩岸元素和標語,一張張觀望的臉龐被花燈映亮。
中秋的核心是“團圓”,這是刻在兩岸同胞血脈里的文化密碼?!皟砂痘ㄕZ”“一庭花影”“花蝶共舞”……徜徉慧聚廣場通道、后山花園、文化長廊等,一組組主題花燈競相綻放。走進院落里,“昆山媽祖杯”海峽兩岸青年花燈設計比賽勝出的作品呈咖啡杯狀整齊陳列兩旁,在交相輝映中引人駐足。
一旁的“寶島又一村”商業(yè)街人潮熙攘,兩岸鄉(xiāng)音交織,臺灣街頭的店招被1:1還原,目不暇接的特色美食飄散“臺灣味”。當晚,昆山還發(fā)布慧聚廣場片區(qū)功能提升規(guī)劃,未來將整合媽祖文化、青創(chuàng)基地、商業(yè)街區(qū),打造“一站式”兩岸生活圈。
一盞燈,烘托的不僅是節(jié)日氛圍,更在兩岸融合進程中,逐漸變成一種超越傳統(tǒng)敘事的深層聯(lián)結。昆山還以燈為媒,串聯(lián)兩岸民俗文化日、全民奇遇嘉年華、城市記憶打卡點等兩岸“藝趣潮玩”活動,以中華民族最樸素、最原始的情感為紐帶,讓融合從“共識”走向“共情”。
50公里外的周莊正上演一場光影魔術。南湖灣水面,《只此周莊》廣場的燈柱亮起的剎那,數(shù)十艘花船同時點燃燭火。船夫搖櫓穿過雙橋,驚起水面星芒點點——那是“魚躍星河”燈組在波光中游弋。
燈會不止于觀燈。這是一場覆蓋全域的文化融合實踐,以各具儀式感的方式,激活這份集體意識,編織“兩岸一家親”的嶄新圖景。
在大漁灣湖畔,音樂噴泉、水上槳板輕運動文創(chuàng)市集與咖啡面包的香氣交織;正儀戲曲文化片區(qū)里,兩岸游客可以在實景中解謎《牡丹亭》,感受聲光電技術賦能下的昆曲魅力;淀山湖鎮(zhèn)則策劃推出湖畔音樂會,從古典昆曲唱到現(xiàn)代阿卡貝拉,在祈福與放河燈的溫情中交融,深化“兩岸同根、文化同源”的血脈聯(lián)結。
以藝為橋,跨越山海激蕩文化共鳴
粉彩為橋連兩岸,十年堅守顯初心。9月12日,“海峽兩岸粉彩畫家邀請展”十周年特展在昆山陸放版畫藝術館啟幕,100幅粉彩精品首次跨越海峽、落地大陸,如同100個跨越山海的故事。9月26日,40余名兩岸畫家齊聚周莊,共同參與聯(lián)合寫生創(chuàng)作活動,并創(chuàng)作粉彩畫作《雙橋連夢》。
這是一場跨越十年的兩岸文化之約。時間回溯到2015年,大陸粉畫藝術家杭鳴時先生首倡舉辦海峽兩岸粉彩畫家邀請展,希望以藝術消弭隔閡,用色彩溝通心靈。臺灣粉畫推廣協(xié)會理事長謝夢龍立即響應,當展覽步入第十個年頭時,他鄭重提議其落地昆山,在10萬臺胞臺屬聚集地,體現(xiàn)畫展的特別意義。
大陸藝術家的筆觸間,江南水鄉(xiāng)的溫婉柔情徐徐展開;臺灣畫家的色彩里,阿里山云的奔騰澎湃凝固成永恒。雖然風格各異,卻共同訴說著中華文化的美學追求。
臺灣畫家黃美倫帶來的《一隅陽光》尤其引人注意,記錄的是她在江西婺源寫生時的感動?!爱敃r陽光照在身上,感覺很溫暖、很感動”,這種情感的共鳴,在昆山這片“臺資高地”上,成為藝術超越地理界限的最好見證。
藝術不只是懸掛于墻的靜默作品,更是跨越海峽、連接心靈的文化使者。臺企友達光電還特別為畫展訂制了專業(yè)藝術畫屏,以尖端顯像技術,極致還原粉畫作品的細膩筆觸和微妙色彩過渡,為觀眾帶來沉浸式的觀賞體驗,更拓展了兩岸數(shù)字藝術展陳交流的新空間。
昆曲在中國戲曲發(fā)展史上影響深遠,也是海峽兩岸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橋梁。在昆山戲曲百戲博物館,作為2025戲曲百戲(昆山)盛典的重要配套活動之一,9月9日開幕的“一枝獨秀 兩岸同緣——昆曲藝術藏品展”同樣訴說著兩岸文化的同根同源。82歲的昆山作家楊守松用近十年時間輾轉世界各地,將3800多件昆曲遺珍帶回“昆曲故里”,其中近1200件是從臺灣回歸的珍貴藏品。
在過去的23年中,上海昆曲藝術家周志剛、朱曉瑜夫婦先后39次去臺灣,得知臺灣水磨曲集昆劇團負責人陳彬有建一個昆曲博物館的夢想后,將自己收藏的大批昆曲文物慷慨相贈。近年來,隨著大陸文化事業(yè)蓬勃發(fā)展,同時感覺自己建館的理想難以實現(xiàn),陳彬又在周志剛的推介下,悉數(shù)向楊守松“移交”。
“今年春節(jié)后,所有文物安全帶到昆山,一共7個紙箱,光清點登記就用了近3個月。”楊守松說,這批文物種類繁多,包括服裝、信札、手稿、工尺譜、黑膠唱片等,成為獻給昆山的一筆重要文化財富,也見證了兩岸同胞保護昆曲、弘揚昆曲的決心與默契。
這些穿越時間與空間的物件,在兩岸同胞的接力呵護下,正成為承接歷史、啟示當下、觀照未來的文明見證。
以“青”為核,延伸兩岸融合的“未來根系”
在昆臺融合發(fā)展的澎湃進程中,青年是兩岸文化交流的親歷者與續(xù)寫者,也是兩岸對話的“未來根系”。
玉峰山下,昆山大西門商業(yè)街區(qū)水鄉(xiāng)韻味與現(xiàn)代業(yè)態(tài)相融。在臺灣青年林芝羽的“膠個朋友”黑膠咖啡館里,老式黑膠唱片里播放著曾風靡大陸的臺灣歌曲,吧臺前總是時不時聚集起相約而來的昆臺青年。
諧音“交個朋友”,恰如她扎根昆山的初衷。2016年,林芝羽作為首屆昆臺實習交流生踏上昆山這片熱土。6個月的實習經(jīng)歷,不僅讓她熟悉了這座城市,更在她心中種下了“用創(chuàng)意連接兩岸”的種子,完成了從實習、就業(yè)到創(chuàng)業(yè)的“三部曲”。
“來到一座城,就是一家人?!比缃竦乃?,已是蘇臺青年文化交流使者、昆山市優(yōu)秀文化創(chuàng)意人才。黑膠咖啡館還設計推出“雙鹿奔富”禮盒,巧妙融合昆山“鹿城”美譽和臺灣梅花鹿元素,成為兩岸文化交融的生動載體。
在昆山,從商業(yè)、金融、醫(yī)療到教育,像林芝羽這樣奮斗在各個領域的臺灣青年不勝枚舉。這份青春的互動,不僅關乎情誼的綿延,更關乎一個包容、繁榮、共享的未來。
昆臺融合的樂章,正奏響新的旋律。在花橋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夢世界兩岸數(shù)字文娛產(chǎn)業(yè)園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新高地,大量兩岸青年人才和明星在此會聚。這里不僅是周杰倫在昆山的“家”,“你好,周同學”IP更成為新的頂流,編織著兩岸青年共通的文化記憶。
文化交流是心連心,而“精神家園”的建設,則是讓彼此成為一家人。在昆山這片熱土上,以“青”為核的交流融合正悄然生長,它不張揚,卻有力;不喧囂,卻持久。
目前,有3000多個兩岸家庭在昆山共筑愛巢,近4000名臺商臺胞子女在昆山讀書學習。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走進昆山、扎根昆山,在這里追夢、筑夢、圓夢,成為兩岸合作交流中崛起的“青春力量”。
所有的故事證明,善于招商的昆山,更善于“交心”?!敖衲晔抢ヅ_‘牽手’的第35個年頭。35年來,昆臺越走越近、越走越親,兩地交流合作結出了累累碩果,昆山已成為廣大臺商臺胞的‘第二故鄉(xiāng)’?!崩ド绞形瘯涥慃惼G說。
一個個耀眼的數(shù)字背后,伴隨著的是海峽兩岸中秋燈會、昆臺文化交流月等多元活動,藏著一座城市刻進骨子里的“柔情”。也因此,昆山喊出“對臺合作第一城”時,其實打造的是臺商臺胞真正的“心安之處”,一個因文化而走近、因走近而理解、因理解而相親、因相親而心安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