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上午,大陳島與青年志愿墾荒精神研討會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200多位專家學者齊聚臺州,共同研討“大陳島墾荒精神”的豐富內涵和時代意義,推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汲取大陳島墾荒的精神力量,在學深學透基礎上推進各項工作。
1956-1960年,先后五批共467名青年志愿者響應團中央“建設偉大祖國的大陳島”的號召,登上大陳島墾荒創(chuàng)業(yè),用青春和汗水把一座荒島建成“東海明珠”,鑄就了“艱苦創(chuàng)業(yè)、奮發(fā)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chuàng)新”的“大陳島墾荒精神”。
“以‘大陳島墾荒精神’為代表的紅色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xiàn),反映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值得我們進一步去挖掘和弘揚。”中央團校黨委常委、副校長林江表示,要深入研究“大陳島墾荒精神”的當代價值,特別是其與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聯(lián)系,與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內在聯(lián)系,與推進新時期黨的建設的聯(lián)系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在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東看來,“大陳島墾荒精神”在不同時期都彰顯出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青年群體是繼承弘揚創(chuàng)新‘大陳島墾荒精神’的重要力量,要把其作為精神力量用來促進自身的發(fā)展,解放思想、大膽創(chuàng)造、奮發(fā)圖強,在新時代廣闊天地中大有作為。”
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吳滿意則從引領力、凝聚力、智慧力三個方面探討傳承與弘揚“大陳島墾荒精神”的思路和方法,讓墾荒精神的紅色基因永續(xù)相傳,為新時代、新征程提供精神支撐和豐富的精神內涵。
上世紀50年代的青年志愿墾荒運動是“大陳島墾荒精神”紅色基因的由來。在這次運動中,北京等地組織的北大荒青墾隊、上海組織的江西共青社青墾也是較有影響力的墾荒隊伍。當天,黑龍江共青農場、江西共青城和臺州市椒江區(qū)委黨校簽署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加大弘揚青年志愿墾荒精神這一重要財富。
研討會上,還對由中央團校、臺州市“大陳島墾荒精神”研究中心、中共臺州市椒江區(qū)委黨校共同發(fā)起的“新時代青年工作與‘大陳島墾荒精神’”征文活動評選出的優(yōu)秀作品進行了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