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五年前一段生活的真實寫照,用睡覺來打發(fā)時間,我想每個藝術(shù)家都會經(jīng)歷這么一段艱難時期:先是逃避,然后勇敢的表達自己!”江山人毛軒軒為樂隊“行走的耳朵”第一首發(fā)行的單曲寫道。
6月14號晚上,意大利漂洋過海而來的鋼琴聲從江山市體育館飄出來,落入須江,波光粼粼。五年前,毛軒軒從來沒有想過,他能在把頂級的意大利鋼琴家Giovanni Allevi請到江山,為家鄉(xiāng)人民舉辦一場音樂盛宴。

|王雪涯攝
兩個月前,為了成功舉辦這次音樂會,毛軒軒在江山到處找企業(yè)和單位的贊助。得到的回應都是,沒有受眾,還是不要放在小城市了。“既然來了中國做巡演,為什么不來自己的家鄉(xiāng)。”這樣想著,最后毛軒軒在江山市文化局等各部門幫助下,真的把鋼琴演奏會搞起來了。

“演奏會開到一半,我坐不住,走到觀眾的旁邊去聽聽他們的感受。”毛軒軒也聽到質(zhì)疑的聲音,但是現(xiàn)場觀眾每一次的熱烈掌聲又讓他十分感動。關(guān)心每一個的聲音,是因為他對這場演奏會真的很重視,即便家中還有大事在身。

眾人面前侃侃而談的毛軒軒卻說自己從小是一個害羞的孩子。話語之間有小心翼翼的內(nèi)斂,或許是他能夠細致的完成每一件事情的性格加成。從小到大,音樂是毛軒軒傳達話語最直接的方式。無論是小學時蹦蹦跳跳哼著歌去上學,還是中學抱著吉他在臺上文藝匯演,音樂總是最能讓毛軒軒得到存在感的東西。

作為一名優(yōu)秀體育生參加高考的毛軒軒,在意大利念的卻是酒店管理。初到異國,新鮮感很快消失得無影無蹤。剛到意大利,毛軒軒的一天被自己排的很滿。上課、教吉他、去餐館兼職。
“你會做飯嗎?”他問。
“我的第一份工作在后廚,初次去那兒什么都不會,被趕出來。”他說。后來漸漸學會各種切菜,甚至做菜。他說的時候,我仿佛看到電視里那些,陰暗的后廚,亞洲小男孩在努力的學會如何工作。
再充實的生活也趕不走席卷的孤獨感。一次比賽,讓毛軒軒突然想起來自己忘記一樣很重要的東西。

第一次參加華人歌唱比賽,本想純粹去看比賽的毛軒軒,到了后才發(fā)現(xiàn)還可以現(xiàn)場報名,于是就交錢報了名,結(jié)果很快被淘汰。“但是這足以讓我把音樂重新?lián)炱饋?,同時認識了很多音樂上的朋友。”他說。
第二次意大利華人歌唱比賽的時候,毛軒軒開始認真準備,晚上為了不影響鄰居,抱著吉他在廣場上練歌。“那時候,我的手機已經(jīng)很破了,歌唱比賽二等獎是一只新出的iPhone5,我很想換只新手機。”毛軒軒說。

最后他沒有拿到iPhone5,因為連他自己都沒想到,自己獲得了這次歌唱比賽的第一名。此后,更多的朋友,更多的音樂交流讓毛軒軒重拾了自信。毛軒軒開始和當?shù)刈鑫幕娜A人組織經(jīng)常聯(lián)系,甚至參加了世界華人歌唱比賽,獲得了銀獎,在人民大會堂領了獎。

20歲剛出頭的毛軒軒,或許是一日看盡長安花。再次回到意大利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得意的馬蹄一點都不急。一切都還是原來的樣子,什么都沒變。唯一變的,是自己的心。“我甚至不愿意去兼職了,心情變得很浮躁。”毛軒軒回憶道。
毛軒軒突然記得父親說:“出國的路我已經(jīng)幫你鋪好了,怎么走就看你自己了。”
路到底該怎么走?

一個月的時間,毛軒軒用來沉淀自己。從臺前轉(zhuǎn)到幕后,從幕后最底層的工作開始做起。2016年的農(nóng)歷春節(jié),毛軒軒作為執(zhí)行導演策劃舉辦了意大利第一屆華人春晚。“你看,這是當時的劇場,后來都坐滿了人。”他翻出當時的照片,一行人在偌大的劇場里自拍合照,意氣蓬勃。

第二年,更浩大的意大利第二屆華人春晚在更大的劇場中舉辦,他們甚至請來了倪萍做主持。“其實在意大利華人做文化的比較少,我非常感謝張長曉老師,他是總導演,也教會我許多。”本土的藝術(shù)節(jié)目,華人們喜歡的中國明星,讓意大利春晚在這個國度大放異彩。也讓在意大利的華人,越來越重視自己的文化。

2018年已過半,Giovanni Allevi在中國的巡演也已過半,毛軒軒的工作似乎每一件都剛剛開始。
一邊,他在籌備意大利的中國文化周(China week)。音樂節(jié)、論壇、民族文化展示,毛軒軒想在這一周內(nèi)盡力做到最好。他告訴我,我們一定要認同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外國人對我們的文化其實非常感興趣。

另一邊,他在準備自己的音樂專輯。毛軒軒把“行走的耳朵”作為一個嘗試,加入意大利人,加入一些中國樂器。“回江山,我去看了婺劇,它們的樂器讓我非常震撼。”他說。

“2018年會有一張自己的專輯出來嗎?”我問。
“創(chuàng)作的東西沒有一個時間的概念,我想把最好的東西展現(xiàn)給大家,慢慢打磨了。”

慢慢來,不著急,時間還很多。穿梭航行于中意之間,讓兩地文化碰撞交融,這個少年身上或許有著更具意義的存在。對于90后的毛軒軒來說,一切都還是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