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首個“非遺版”春節(jié)將至,馮驥才推新作《過年書》
在春節(jié),看中國理想的具象表達
隨著首個“非遺版”春節(jié)的臨近,著名作家、文化學者馮驥才推出了他的新作《過年書》,為讀者開啟了一扇通往春節(jié)文化深處的大門。
“春節(jié)就像一把神奇的鑰匙——只要踏入春節(jié)的門檻,就能讀懂中國人?!瘪T驥才多年來致力于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也是春節(jié)申遺的積極倡導者。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過年書》中,他以50余篇關于春節(jié)的文章和訪談,從春節(jié)回憶到習俗,從非遺保護到文化思考,全方位展現(xiàn)了中國年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
“年文化不是哪一天建立起來的。它是數(shù)千年歷史中不斷創(chuàng)造、選擇、約定俗成和不斷加強出來的。它通過大量密集的民俗方式,五彩繽紛的節(jié)日包裝,難以計數(shù)的吉祥圖案,構筑起年的理想主義的景象。”馮驥才說,其中既有視覺(顏色與圖像)的、聽覺(鞭炮與拜年的呼聲)的、味覺(應時食品)的,又有嗅覺(香火和火藥)的,它們占有了我們所有感官,直到心靈,讓我們被自己創(chuàng)造的文化迷住。
每到年關將至,兩種心理便會從中國人的心中自然涌起:祈福與辟邪。它們貫穿于過年的行為與裝飾之中。例如,民間年畫中的門神通常有兩種:一種是手執(zhí)兵器、威風凜凜的武門神,用于辟邪;另一種是托舉財寶、笑容滿面的文門神,用于迎福。過年時大紅色的廣泛使用,是因為它象征熾熱的陽氣。在中國人看來,邪氣屬陰,必須用陽剛之氣驅散。而“?!弊謩t順理成章地成為春節(jié)最核心的符號?!案J呛檬虑?,也是好運氣。再沒有一個字能像福字糾結著中國人對幸福生活強烈的渴望與心懷的夢想。它是廣大民間最理想化的一個漢字?!碑斆篮玫脑妇埃頌橐粋€個“?!弊郑硕苏?、濃筆重墨寫在大紅紙上,貼在門板、照壁和屋里屋外最顯眼的地方,馮驥才說,這時候就能真切地感受到,過年最重要的不是吃喝穿戴,而是對生活的盛情與企盼。
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在過年的習俗中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以辟邪之物為例,中國人往往把傷人的猛獸變得可以親近,造成心里的祥和與安全感,比如憨態(tài)可掬的布老虎、孩子們頭戴的虎頭帽、腳穿的虎頭鞋等。龍掌管著雨水和洪水,獅子是萬獸之王,天下無敵,中國人過年時卻拿它們出來耍一耍,這就可以減輕平時對它們的畏懼,還可以借助其威,驅逐邪魔。這不僅表明中國人對大自然的主動性,對環(huán)境的融合精神和對生活的熱情,以及樂觀和幽默,還顯示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至高宇宙觀。
中國人的巧思和情致還在各個細節(jié)之中。例如,“瓶”與平安的“平”諧音,瓶子便被賦予了平安吉祥的寓意,頻繁出現(xiàn)在年節(jié)圖案中。瓶子與爆竹搭配,寓意“竹報平安”;與如意搭配,便是“平安如意”;與四季花卉搭配,象征“四季平安”;與各種物品搭配,則寓意“歲歲平安”。
此外,中國人并不像西方人那樣通過倒計時和狂歡來迎接新年,而是靜靜地“守歲”,在馮驥才看來,過年時中國人的心理更為復雜,情感也更為深沉。“守歲其實是守護屬于自己的時間和生命,表達著我們對生命的敬畏與情感?!睙o論是唐太宗在《守歲》詩中所寫的“迎送一宵中”,還是蘇軾筆下的“兒童強不睡”,都生動勾勒出中國人辭舊迎新的場景。一方面,大家對上天恩賜的歲月時光以及眼前這段珍貴的生命表示深切的留戀;另一方面,通過漫長的守夜,人們也完成與天地一年一度的“天人合一”。
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精神產品日益多元的當下,過年的意義會不會被消解?
馮驥才坦言,他也曾感到困惑:在過去,過年不過是吃點肉、放幾掛鞭炮,既沒有電視春節(jié)晚會,也沒有新春音樂會、新商品展銷,更沒有豐盛的全家福大餐,但人們過年的熱情為何如此高漲?反觀現(xiàn)在,這些應有盡有,人們卻抱怨年味太淡。
“我們常常懷念過去的年味,但如果真的按照那時的方式再過一次年,說不定會感到更加空洞乏味?!瘪T驥才說,在很多人看來,過年似乎就是大吃大喝,似乎一旦滿足了吃喝,年就沒什么意思了,這其實是對“年”的一種誤讀。實際上,吃喝只是過年的一種外在載體,更關鍵的是年所承載的深刻意義。以吃年飯為例,其中蘊含的團圓氛圍、濃厚親情、子女孝心,以及全家人對美好未來的殷切期盼與衷心祝愿,才是過年的核心價值。
年,歸根結底是精神的。幾千年創(chuàng)造的各個地域千差萬別燦爛繽紛的年文化,這里邊還包裹著我們民族對團圓、慈孝、和諧、平安和幸福執(zhí)著的精神追求。這種精神理想,既有著清晰而堅定的目標指向,又飽含著動人心弦的浪漫情懷。它并非高懸于天際的虛幻愿景,而是在中國人為籌備新年忙前忙后的 “雙手” 間,在急切趕回家過年匆匆的 “步伐” 中,一點點照進現(xiàn)實,完美地詮釋了馮驥才提出的“生活被理想化,理想被生活化” 這一理念,成為中國人歲歲年年傳承與踐行的文化密碼。
馮驥才還特別提到春節(jié)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問題。近年來不斷有人試圖設計春節(jié)符號。但其實節(jié)日的符號原本就在節(jié)日里,是因為需求自然而然地產生出來的,就像西方圣誕節(jié)的圣誕樹、萬圣節(jié)的南瓜燈一樣,中國春節(jié)的福字、端午的龍舟、中秋的玉兔、元宵的燈籠。只要人們需要它,它就不會消失,還會不斷被創(chuàng)造。例如,現(xiàn)在有一種比大拇指指甲大一點兒的微型“福”字,可以貼在電腦上。
“只要我們始終緊擁對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年的燈籠就必定會在大年根兒紅紅地照亮?!瘪T驥才說,年是中國生活和文化中濃烈醇厚的一缸老酒,是潛在國人血液里的一種文化心理與情感,逢到歲時就要發(fā)作,就要“回家過年”?!盎丶揖褪菫榱舜竽耆?。這一天意味著故鄉(xiāng)、熱土、父母、家園、血緣、根脈。這一天是人們創(chuàng)造的文化為自己規(guī)定的團圓的時刻。因此,這一天的文化氛圍是激情、溫馨、和諧與富足……”
在《過年書》中,馮驥才用深情的筆觸寫著對“年”的認知和感悟,他希望,隨著中國申報的“春節(jié)——中國人慶祝傳統(tǒng)新年的社會實踐”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春節(jié)能在中國和世界的現(xiàn)代文明中散發(fā)出更璀璨的光彩,讓文明更加文明。